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人才档案数字化需“硬投入”更需“软升级”
发布时间:2025-07-18 09:29:48
人才档案数字化已成为新时代人才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人才档案数字化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外化”革新,也在于理念层面的“内化于心”,只有将数字化的价值逻辑融入人才工作的全流程,才能真正激活档案数据的生命力,实现从“管理档案”到“激活人才”的质变。
近年来,我国人才档案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5年7月6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已接入档案馆2300家,各级综合档案馆接入率达73%,技术层面的“外化”革新成效显著。然而,理念内化的滞后导致数字化实效未能充分释放。一是技术投入与应用效能的失衡,部分地区将数字化等同于“硬件采购+系统开发”,在服务器搭建、软件定制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却忽视了数据的深度应用。例如,人才档案管理系统耗资数千万元建成,但系统仅用于档案查询,未能与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业务流程衔接,数据价值被严重闲置。二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升级的脱节。目前在数字化过程中陷入“技术先行、制度滞后”的困境,电子档案系统已具备跨区域共享功能,但是出现“线上查询+线下核验”的双重流程,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三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割裂,导致过度依赖数据指标评价人才,将档案中的论文数量、项目经费等量化数据等同于人才能力,忽视了创新潜力、团队协作等人文要素。
推动人才档案数字化最终落脚点是提升人才服务质量,需要树立“以人才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让数字化成果惠及每一位人才。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快修订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数据共享范围与安全责任,制定统一的人才档案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开发人才数据分析工具,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人才画像系统、需求预测模型、匹配推荐算法,实现人才管理的精准化。例如,浙江省建立人力资源大市场平台的人岗智配系统,通过分析企业用工需求与人才技能档案的匹配度,为产业园区精准输送技能人才。同时,将档案数据嵌入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业务流程,实现“数据跑路”替代“人才跑腿”。依托移动端App、微信小程序等载体,开发“档案查询、证明开具、信息更新”等高频服务的线上入口,实现“随时随地办、一键掌上办”。例如,北京市推出的“人才档案通”小程序,支持人才“掌上查档”,查档平均时间从2个工作日压缩至10分钟;苏州市推出“SIP才无忧”牵手DeepSeek,有效提升了人才服务效率。
人才档案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它既需要服务器、数据库、算法模型等“硬基建”,更需要理念认知、制度设计、服务意识等“软支撑”。只有理念先行、技术跟进、制度保障三者协同,才能让人才档案真正“活起来”。
(陆加培)
(编辑:刘虹 美编:冯蕾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