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落实“1262”机制 文山气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发布时间:2025-07-19 16:10:30
织密生命防护网
筑牢气象防线
守护文山安全
“1262”机制在行动
7月17日下午,文山州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堂,文山州气象台台长、首席预报员王郦,文山州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程师陶诗博,走进文山州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972面对面》访谈节目直播间,深入解读“1262”机制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直播中,文山州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堂解释,“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是云南省在防汛救灾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精细化的气象预报与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联动,提升对暴雨、强对流天气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能力。
“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的落区精细到县(市、区),提前6小时和2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的落区精细到乡镇;应急防汛部门则根据气象强降水落区预报,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组织特殊人群转移,提前2小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李伟堂说。
“1262”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将气象预报与应急响应紧密结合,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了应对气象灾害时的协同作战能力。
在谈到“1262”机制中,如何保障预报的准确性时,文山州气象台台长、首席预报员王郦表示,文山州气象局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监测网络,通过分析数据能提前12小时预报大于50毫米的强降水,精度能到县(市)级。“去年,我们的暴雨预警准确率有90%,强降水落区预报的命中率也随时间临近不断提高,2小时命中率高达99%。”王郦说,气象部门运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等技术,结合雷达回波等实时资料精准预报到乡镇,并加强与周边地区气象部门交流,确保预报全面准确。
“1262”机制的响应联动如同一场多部门参与的防灾接力赛。“我们气象部门作为‘天气消息树’,提前将不同时段的强降水预报传递给相关部门,‘叫醒’值班人员。各级防汛指挥部充当指挥官,协调应急、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根据预警级别启动分级响应。12小时阶段排查风险、准备转移;6小时阶段预置救援力量并转移特殊群体;2小时阶段全面转移、刚性管控。”文山州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程师陶诗博进一步解释。
“文山州气象局为落实 ‘1262’ 机制采取了多项保障措施。”李伟堂介绍,在硬件建设上,新增157套自动气象站,新增3部X波段天气雷达,弥补探测盲区,提升监测能力。“在人员配备上,制定值班值守规范,局领导24小时带班,发布重要预报或暴雨预警时不少于2人值班,Ⅲ级及以上暴雨预警时领导和气象台长24小时在岗。”李伟堂说,同时构建预报信息快速传递及处置反馈机制,通过微信群、农村大喇叭等将预报直达基层,基层及时反馈处置情况,形成闭环。
“1262”机制实施以来成效显著。2024年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6·10”洪涝灾害中,县气象局6次高级别预警叫应,省州县联动会商,及时转移308人,避免人员伤亡。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影响期间,文山州与国、省、县多级会商,转移1.1万人,最大程度减少伤亡。通过“1262”机制,2024年西畴等3个案例获应急管理部全国通报表扬,文山市薄竹镇等8个案例获省级通报表扬;2025年砚山县蚌峨乡等多个案例获全国通报表扬或被主流媒体转载,让更多人看到防灾智慧。
谈及未来,李伟堂表示,将进一步优化“1262”机制,不断提升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预报的精准度。同时,对叫应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及时性。还将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记者:廖志文 实习:李香 银婷)
(编辑:郭韦 美编:张振飞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