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富宁牛棚村:边境苗寨“牛劲”足
发布时间:2025-07-29 11:24:16
青山环抱之中,富宁县田蓬镇龙哈行政村牛棚村小组的入口处,一座绘有牛头图腾的村标识格外醒目,见证着这个边境苗寨与“牛”的不解之缘。
“牛棚村小组是典型的苗族村寨,现有65户357人。”龙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金福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言语间充满自豪。“201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0元,如今已达2.23万元。我们村的变化,关键在于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闯出了一条‘牛’路子。”
党建引领,强基固本筑堡垒
盛夏时节,走进地处中越边境线上的牛棚村,干净整洁的进村水泥路,村里楼房林立,家家户户挂着鲜艳的国旗,有新建的百姓大舞台、篮球场等活动场所,村中一块写着“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大石头和文化墙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格外引人注目,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画卷呈现在眼前。然而曾经的牛棚村基础设施薄弱,饮水难、行路难是常态,发展一度滞后。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作为“领头羊”的村党总支书记,罗金福充分发挥党员引领作用,积极向上级争项目、争资金,不断改善村内公共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在罗金福的带领下,村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全村住房、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全覆盖了。”罗金福说,近年来,牛棚村通过深入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积极动员在外工作的干部能人回乡,共同参与编制农村产业、人才、组织发展规划,着力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组织群众硬化村内路面1400米,新建水窖56个,改造危房29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因工作出色,2019年牛棚村党支部获评州级“五星级”党支部。
产业“牛”起,蹚出致富新路径
牛棚村地处石漠化山区,土地资源匮乏,但草山资源丰富,村民素有养牛传统。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作为村党总支书记,罗金福立足实际,于2015年带头成立了金福养牛合作社。他探索出“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坚持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做,辐射带动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我们通过统一采购、养殖、管理、销售,提升肉牛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罗金福向记者介绍,“合作社不仅解决了社员的技术、销售难题,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目前,牛棚村每年肉牛出栏500余头,年销售收入400万余元,牛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除了肉牛养殖这个“主角”,近年来,牛棚村还协同发展草果、烤烟、生姜、万寿菊等产业,形成了“多点开花”的态势。罗金福还特别提到邻村蔑弄小组彝族同胞制作牛干巴的独特技艺,“这为我们探索肉牛深加工、开拓更广阔市场提供了方向。”
共建共享,“牛”转乾坤焕新颜
“村美路净产业兴,我们是越活越开心”。老党员王帮生感慨万千:“过去是人畜混居,吃水靠背,污水到处流,这种苦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牛棚村的美丽蝶变,是村民共建共治的生动实践。在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过程中,牛棚村村民们自发筹措资金30万余元,先后投工投劳2000余人次,共同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美化等系列工程。令人感动的是,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因工程导致的矛盾纠纷。
牛棚村率先试点并成功在龙哈行政村推广了“七个率先”村民自治模式:率先制定实施《村规民约》规范言行;率先建立村民理财小组规范议事;率先推动村组网格管理凝聚合力;率先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保卫生;率先规范护照办理,严控违法犯罪;率先无偿让出土地支持建设;率先投资投劳建设家园。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部两会六队”的自治组织架构,形成了治理为村民、治理靠村民、治理成果村民共享的自治格局。村民罗绍里就是“无偿让地”的典范,他主动让出自家2亩地用于建设斗牛场。“村子发展好了,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民支持集体发展的共同心声。
党建凝聚了发展的强大合力,产业夯实了增收的坚实根基,环境提升了生活的幸福品质,自治激发了内生的治理活力——如今的牛棚村,正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姿态和十足的“牛劲”,奋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生动诠释着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固的时代内涵。
(记者:陶晶晶 周西杨 沈广站)
(编辑:俆仕桓 美编:张振飞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