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揭秘文山街头的“超能老兵联盟”
发布时间:2025-08-01 10:58:05
今天
是八一建军节
在文山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在维稳处突的一线
在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的接处警现场
他们曾身着戎装保家卫国
如今换上警服守护一方平安
向他们致敬!
文山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有50余名退伍老兵,占全队总人数的28.8%,他们将军营里的铁血作风揉进警营日常,用“退伍不褪色”的坚守,在巡逻防控的街巷、维稳处突的前沿、救助危难群众现场、打击犯罪的战场上续写着不变的忠诚与担当。
从营盘尖刀到警营先锋:
他是冲锋一线的“排头教官”
退伍老兵农飞在特巡大队有两个身份:接处警一线的“排头兵”和训练场上的“引路人”。曾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某部的一名特战队员的他转业从警10年来,用双重坚守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奉献精神。
接处警岗位上,他是群众信赖的“及时雨”。日均处理10余起警情的他,总能凭借部队练就的敏锐观察力快速处置。“部队教我‘群众的事无小事’,每起警情都关乎民生冷暖。”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训练场上,他是年轻队员的“领路人”。作为一名兼职战术教官,他将“特战”生涯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方案,创新“情景模拟+复盘讲解”模式,把接处警案例融入实战训练。如今经他带教的100余名队员,都已成长为接处警骨干。农飞用双岗坚守,延续着“传帮带”的老兵情怀。
抢险勇士到平安基石:
他是托举希望的“无声脊梁”
参与过多次抢险救援的任务老兵杨文书,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广州军区。在部队服役的5年间,他练就了一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过硬本领。褪去戎装换警服,杨文书把部队里的硬核作风带到了警营。每年,他都会走进文山市各大中小学校开展反恐演练,从盾牌阵形的默契配合,到模拟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来之能战”的底气。他手把手教孩子们辨认危险信号,演示避险技巧,那双曾在救援中托举过生命的粗糙手掌,如今又为稚嫩的脸庞筑起安全防线。
杨文书总说:“守护这方安宁,和当年在部队架桥开路一样,都是在为老百姓搭‘平安桥’。”从抢险救援的冲锋在前,到校园守护的默默耕耘,那份“召之即来、战之必胜”的信念,早已化作他信念里永不褪色的忠诚。
从精准核对到内勤标兵:
她是数据战场的“铿锵玫瑰”
在特巡警大队办公室里,总有一个身影埋首于堆叠的文件中,她是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某部的退伍女兵董兴塘。褪去戎装换上警服,她把军营里的严谨细致带到了党建内勤岗位,用默默无闻的坚守诠释着责任。
内勤工作琐碎繁杂,这位火箭军退伍女兵的案头,文件码得像待命的导弹,从档案的规范管理到大队活动的精心组织,每一项都需要极致的耐心。董兴塘总说:“汇总数据就像导弹发射前的参数校准,一个数字都不能错。”她的办公桌上,每份文件都按时间顺序码放整齐,页边空白处写满备注;她电脑里的内勤台账细致到每位民辅警的学习进度,表格公式设置得精确无误。她把档案整理、材料撰写看成内勤工作的“毛细血管”,“内勤工作是凝心聚力的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几乎已经成了她工作中的口头禅。
从边疆哨兵到烟火守望:
他是永不止步的“忠诚纽带”
从军旅生涯到警营岁月,改变的是制服颜色,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曾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云南省总队某部服役的民警马建强说:“军营教会我‘令行禁止’,在特巡警岗位上成就最快的处警速度,部队锤炼的‘不怕吃苦’,让我在通宵值守、紧急处突时从不退缩”。从邻里纠纷调解到紧急救助群众,他总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快速化解矛盾。2024年7月的一天,马建强接到一起女孩逗留楼顶疑似轻生的警情,现场处置的他凭借在部队练就的观察力,敏锐地捕捉到女孩细微的情绪波动,用自身的经历与女孩共情搭建信任桥梁,半小时、一小时……马建强始终耐心劝解,直至化解了女孩的轻生念头,当搀扶着女孩往警车走时,他的背影和当年在哨岗执勤时一样直。
从军营到警营,从“橄榄绿”到“藏青蓝”,特巡警大队的这些老兵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证明;老兵的风采,不在过往的勋章里,而在当下的行动中; 奉献的精神,不在豪言壮语里,而在每一次巡逻、出警、维稳处突的脚步中……
(来源:文山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
(编辑:郭韦 美编:陆军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