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七彩地名我来讲——文山地名(四十三)大王岩岩画

发布时间:2025-08-04 10:58:29  

编者按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承载着历史,蕴含着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为弘扬和传承文山地名文化,州民政局联合州融媒体中心开设“七彩地名我来讲——文山地名”专栏,讲述文山地名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大王岩岩画

大王岩岩画位于麻栗坡县麻栗镇红岩行政村莱溪村小组西北约800米处,县城东面羊角脑山南端,岩画前谷底畴阳河自北向南流经,距河面约150米。岩画依天然石壁绘制,分Ⅰ号、Ⅱ号画点。麻栗坡大王岩岩画是我国南方岩画系统中红河流域的代表性作品,它被国际岩画学界誉为“代表着一种巨大的原始创造力”。岩画属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晚期的作品,其抽象的绘作手法,典型的图案化和装饰化的艺术风格,无愧为那个时代的艺术瑰宝。有专家认为,岩画的图式与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风格颇为一致,以红、白、黑三色绘制,色彩对比强烈,鲜明地表示了中国岩画艺术的风格特征。对于我国古代艺术的研究,无疑是一件留世不多的珍迹。

大王岩远眺(麻栗坡县文旅局供图)

Ⅰ号画点面向正南,岩壁高约20米,距可站立地面约3.5米。画面图像用红色、白色、黑色三种颜料描绘,线条粗实简练。可辨图像25个,其中人物11个,牛3头,小动物2个,图案4个,形成高8米,宽6米的直构图画面。主体画面绘制两个高大的人物图像,长发、裸体,两脚分开,双手下垂,手腕外翻,手心向下,手掌下各绘有一白色线条垂下连接下部人物、动物等图像。图像面部祥和、神秘、庄重,用红、白、黑三种颜色勾画出五官、头发,从额头到鼻底部位画一垂直黑线,上半部脸以白色为主,下半脸为赤红加白线描绘,头部占全身比例的五分之二。人像高约3米,用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画面与巫术礼仪,生殖崇拜有关。Ⅰ号画点右侧约20米处为Ⅱ号画点,岩壁呈长方形,顶部凸突,向阳而且遮风避雨。画点长约20米,高3米,距地1.5米。用赤色矿物质颜料,以树枝或手指当笔作画,由于岩浆浸蚀、自然风化,该画点大部分画面已模糊不清,现可辨认人物形象9个,符号4个,最大图像20厘米,最小图像4厘米,记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大王岩岩画(麻栗坡县文旅局供图)

大王岩岩画于1983年6月文山州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并经云南省岩画专家杨天佑多次调查考证,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岩画作品。迄今大约4000余年。从画面及留下的遗痕推断,是新时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艺术欣赏价值。相传在南宋时期,壮族英雄侬智高,因反宋被官兵追到大王岩。由于官兵的围困,侬智高终因水绝粮尽而战死在这里,之后他的身影映现在大王岩上,此处就被民间称之为“大王岩”。

该岩画西约1千米为小河洞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小河洞遗址出土器物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同一时代出土器物具有共性,又有云南新石器的特点,是云南省8个新石器文化类型之一。岩画极具宗教色彩的“保护神像”,以及格调怪诞、神秘的图像,颇有宗教崇拜的象征。特别是主体高大人物头戴“面具”,手舞足蹈,具有傩文化影子。岩画的体量以及同时使用红、白、黑三色绘画,在岩画中极具代表性。为原始宗教、民族、美术及岩画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来源:文山州民政局)

(编辑:刘红丹  美编:向传帅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