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滇缅公路西段总工程师段纬:矢志报国筑“抗战生命线”
发布时间:2025-08-06 10:46:14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沿海港口相继被日军封锁,国际援助物资和战略物资的运输通道被彻底切断,中国面临物资供应的严峻危机。为打破日军的封锁,一条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公路在云岭大地的崇山峻岭间修筑而成,这条路便是——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西段修路现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 供图】
早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当时的云南省政府耗时10余年修通了昆明至下关的滇缅公路东段,全长411.6公里。而在抗战烽火中,抢修地理、气候条件更加复杂的滇缅公路西段,显然无法再有如此宽裕的时间。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险境,时任云南省公路总局技监(即总工程师)、著名道路工程专家段纬临危受命,担任滇缅公路西段总工程师、全线工程总指挥。1938年1月,云南省公路总局在保山设立“滇缅公路总工程处”,段纬任处长,驻保山主持滇缅公路西段修筑工程。
段纬年轻时留影【资料图】
段纬1889年出生于云南省蒙化县(今巍山县)。191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公派赴美留学资格。“他先后进入美国普渡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土木工程、飞机制造,之后转赴法国里昂大学进修,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3年再赴德国学习飞机驾驶技术,两年后毕业于老特飞行学校(欧洲著名航校,培养出诸多顶尖飞行员)。”段纬长子段之栋的女儿梁丽敏告诉记者。近10年游历欧美的求学生涯,不仅让段纬见识到了科技进步促进交通业发展,从而为西方带来的巨大优势,同时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的积贫积弱,也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1925年学成归国后,段纬受聘为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系教授,成为云南籍的第一位专职土木工程教授。翌年,唐继尧委任段纬担任云南航空大队副大队长,同时兼任云南航空学校校长和飞行教官,他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滇籍飞行员和飞行教官。随着唐继尧病逝,滇系军阀又起战端,段纬不愿卷入军阀混战,遂向上级提交辞呈,要求调到公路部门工作。因为云南军政当局把修筑公路列为当时的“要政”之一,遂准许了段纬所请。
“段纬主持筑路工作后,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解决跨越澜沧江和怒江两条大江的建桥问题。”梁丽敏介绍。滇缅公路西段翻越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等6座大山,跨越澜沧江、怒江等5条大江,高山大河不断,悬崖峭壁不绝,工程浩大艰巨。经过实地考察,他决定利用澜沧江上功果桥原桥护岸作桥台,新建一座钢索木面柔性吊桥。怒江上的惠通桥则利用原通行人马的新式悬索桥加以改建,建为可通汽车的钢索木面柔性吊桥。
1938年6月9日,功果桥竣工。举行通车典礼当天,段纬专程赶到现场检查验收。当时,看着滚滚江流,停在岸边的车队驾驶员们有些迟疑。此时,段纬站出来对驾驶员们说:“今天我先开一辆车过江,如果我不幸掉进江中,就算我为抗日捐躯了。如果我平安抵达对岸,你们就跟着开车过来。”说完,他在征得驾驶员的同意后,便钻进一辆卡车的驾驶室,开着车缓缓驶上桥面。尽管桥面微微有些晃动和起伏,但段纬还是把车安全地驶抵对岸。两岸的人群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声,于是一辆又一辆的车子便开过了桥,功果桥宣告正式建成通车。
1938年9月2日,在段纬等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云南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滇缅公路西段正式通车。从规划实施到竣工通车,滇缅公路西段修筑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当时筑路工具原始简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云岭儿女扶老携幼,自带口粮和工具,以顽强的斗志和奉献精神,筑就了这条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的“抗战生命线”。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李宏刚 通讯员 邵韦锦)
(编辑:刘红丹 美编:向传帅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