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山之干·驻村工作队风采 (第48期) | 文山市德厚镇德厚村驻村工作队:红土地上的振兴引擎

发布时间:2025-08-08 09:55:16  

编者按

近年来,文山州坚持把驻村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责任和担当在农村广阔天地书写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厚植了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为全面反映我州驻村帮扶工作成效,将定期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讲述他们在基层一线为民服务担当作为的生动故事,展示他们的靓丽风采。敬请关注!

今天推出《文山市德厚镇德厚村驻村工作队:红土地上的振兴引擎》。

在滇东南革命老区的层峦叠翠间,文山市德厚镇德厚村驻村工作队如同一抹跃动的炽热中国红,刺破层云,将奋斗的足迹深深印刻在这片承载着文山州首个党支部诞生荣光的土地上。这支由精干力量组成的队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紧密配合村“两委”,以“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在德厚的青山墨染、溪流如练间,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扎根泥土:脚步丈量民情,共绘振兴蓝图

自驻村伊始,工作队便将“身入心至”作为首要准则。他们深知,基础设施陈旧与产业结构单一如同无形的枷锁,羁绊着德厚迈向繁荣的步伐。工作队成员黎明即起,踏着晨露穿梭于村落户道;夜幕降临,又在村民家昏黄的灯光下,细听心声与期盼。短短时间,足迹便覆盖了全村78户脱贫户。那本被翻阅得卷起边角的民情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屋顶的渗漏、发展养殖的渴望,成为工作队与村“两委”精准施策、共绘发展蓝图的关键密钥。

通过深入走访和精准研判,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梳理出制约发展的核心症结:洒戛竜村小组缺少公共活动空间,部分道路亟待硬化,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增收乏力,红色文化资源沉睡待醒。面对挑战,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围坐共商,立下铮铮誓言:定要让洒戛竜的红色基因,成为驱动德厚全面振兴的澎湃新动能。

破茧攻坚:凝聚干群合力,夯实振兴根基

2023年,文山市农村工作“六件套”民生工程全面铺开,工作队敏锐把握契机,化身“民情侦察兵”与攻坚排头兵。针对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德厚街600米长的进村路及120米长的市场道路“行路难”问题,工作队迅速行动,与村“两委”一道倾听民意,并积极向上争取资源。短短30天,成功协调到位10万元建设资金与160吨水泥,为道路硬化点亮曙光。

民心工程凝聚民心力量。在建设现场,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得力,村民李有才全家齐上阵运送砂石,返乡青年王强主动驾驶装载机义务平整路基。干群一心,仅用两个月,崭新的水泥路便如墨色缎带蜿蜒铺展,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顽疾。

道路畅通后,提升村庄“颜值”与人居环境提上日程。工作队与村“两委”创新推出“七户一段”网格化管理制度,并牵头组建25人的“巾帼志愿队”。这支队伍每周定时清扫,成为维护村容村貌的中坚力量。为增添“美丽浓度”,工作队协调引入1000余盆各色花卉,带领村民在洒戛竜村头变废为宝,将废弃石槽、旧轮胎巧妙转化为花盆花架。如今,格桑摇曳、菊灿若金,与古朴民居相映成趣,不仅扮靓了家园,更引来了游客驻足。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洒戛竜于2023年9月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0月荣膺“最美乡村”称号,村内两户庭院获评文山市“最美庭院”。

安居方能乐业。当发现罗文武兄弟家摇摇欲坠的危房时,工作队与村“两委”迅速联动,高效落实危房改造政策,争取到2.8万元补助资金,并全程跟进施工。新房落成之日,兄弟俩紧握工作队员的手,热泪盈眶地“谢谢”,是对这支队伍心系群众安危最朴实的肯定。

红色赋能:深挖精神富矿,激活振兴动能

德厚洒戛竜,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其丰富的红色资源曾如璞玉蒙尘。如何擦亮这块金字招牌,让红色精神转化为发展优势?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经反复研讨,决心以创新之笔书写红色赋能新篇。

激活“红色引擎”,人才与理念先行。工作队积极链接外部智力资源,邀请旅游服务、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专家入村授课,为村民“充电”。在他们的推动下,村庄面貌日新,节假日里,红色教育基地游人如织,革命遗迹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富有特色的农家乐、民宿蓬勃兴起;承载红色记忆的“红军米”“拥军茶”等农特产品通过电商渠道热销北上广深,成为闪亮名片。2023年“十一”黄金周,38户农家乐座无虚席。如今的洒戛竜,已成为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的红色教育示范基地,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1万元跃升至3.68万元,村集体收入更是实现了从5万元到43万元的惊人跨越。

为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工作队与村“两委”深度合作,一方面深挖本地红色资源,整理编写通俗教材,邀请老革命、烈士后代进校园、入课堂深情讲述,让历史可感可触;另一方面,敏锐拥抱数字化浪潮,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将斑驳的革命遗址、动人的红色故事转化为跨越时空的网络热流,吸引无数年轻目光,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从泥泞小径到康庄大道,从危旧农舍到美丽庭院,从沉睡资源到活力名片,德厚村的点滴蜕变,是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并肩作战、与党员群众同心奋斗的生动缩影。他们以红土地为纸,以实干为笔,在青山绿水间,奋力谱写着一曲激昂澎湃的乡村振兴协奏曲。这支队伍,无愧为扎根沃土、追光前行的新时代奋斗集体。

(供稿:文山州委组织部、文山市委组织部)

(编辑:刘红丹  美编:向传帅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