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跨越千里情 谱写新篇章——最高检助推西畴、富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2023-03-27 10:28:10
“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西畴县瓦厂村的妇女们收到一封千里之外的来信。信里,最高检的女检察官们鼓励瓦厂村的妇女同胞发挥巾帼力量,用勤劳和智慧发家致富……
图为最高检帮扶建设的西畴县瓦窑幸福新村。【吕德仁 摄】
跨越2700公里的来信,源于最高检机关党委春节前组织的一次公益“恒爱行动”。今年春节前,最高检的女检察官们为瓦厂村的妇女儿童寄来了亲手织的毛衣和围巾。为了感谢最高检暖心的情谊以及多年来的倾情帮扶,瓦厂村妇女联合起来写了一封信,讲述近年来在最高检帮扶下瓦厂村的变化和新一年瓦厂村妇女同胞的致富小计划,并邀请女检察官们到瓦厂村吃花米饭、喝玉米酒,看看边疆的山、边疆的水和边疆的变化。
这是最高检深情帮扶的一个缩影。
1995年,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最高检与西畴县结成帮扶对子;2015年,最高检又承接了定点帮扶富宁县的任务。多年来,最高检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送人才、送资金、送政策,使项目向西畴和富宁靠拢、资金向西畴和富宁聚集、政策向西畴和富宁倾斜,有力助推了两县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争取项目支持
助推经济发展
三月的壮乡苗岭,拼经济、抓发展的脚步持续加快。来到富宁港,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富宁港建设项目第一阶段工程自2022年11月启动建设以来,项目管理人员、施工队伍已全部就位,各项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富宁港是交通运输部珠江航运规划的16个区域重要港口之一,也是云南省规划的“两出省”水运通道之一。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项目建设未能如期推进。最高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国家相关部委协调,高位推动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和富宁港工程建设,让项目顺利复工。
项目扶贫是合理利用政策、整合各方力量,最直接的帮扶措施。多年来,最高检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能转移建设项目等方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促成了文山许多项目落地实施。比如,多次协调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将百色水利枢纽过船设施、天保至文山高速公路、蒙自至文山沿边铁路纳入国家规划盘子实施;协调国家烟草专卖局帮助西畴建设南昌水库;协调河南省神火集团在富宁县投资建设年产90万吨绿色水电铝项目;引进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协议投资12.9亿元实施全域旅游PPP项目,实现富宁县旅游产业发展新突破……帮扶以来,最高检紧盯西畴、富宁两县及文山州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文化、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推进多个国家建设项目落地生效,有力助推了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
谋划产业发展
激发内生动力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最高检的挂职帮扶干部深知,相对于传统的“给钱给物”式救济扶贫,产业扶贫才是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持续脱贫的重要支撑。
“山大石头多、田少收入低”曾是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的标签,人均耕地仅0.86亩。如何发展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最高检挂职帮扶干部了解到,瓦厂村森林覆盖率达63.18%,八角树漫山遍野,但其经济价值却没有被充分挖掘。最高检挂职帮扶干部与村民们共同探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路径,最终达成共识:靠山就要吃山,要发展八角加工产业。
2022年1月17日,瓦厂村举行首届分红大会,当地群众通过实干,实现了“分红梦”。根据产业规划,2023年瓦厂村还将种植八角树800余亩。同时,在最高检的帮助下,瓦厂村成立了西畴县汤检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汤检情”。如今,村办企业农产品不仅有了数十种精美包装,还相继开发了普洱茶、石斛、三七等十几种产品。
西畴县瓦厂村的群众在最高检的帮助下,发展起了产业,鼓起了“钱袋子”。富宁县新华镇格当村的群众亦是如此。
格当村人均耕地仅0.64亩,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区。最高检挂职帮扶干部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抓手,放在优先位置,因地制宜选定苦参、莪术等作为主要产业,按照“提质、增效、扩量”的工作思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力争使中药材产业在格当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协调云南泸之源商贸有限公司助力格当村发展村集体经济,依托鸟王山茶厂,按照茶叶销售额的10%提成转为村集体经济,抓产业发展促经济增收取得一定成效。
长期以来,最高检在帮扶中,既注重“输血式”扶贫,在帮扶资金上给予倾斜帮助,也注重培育自身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协调了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协调落地扶贫车间,搭建起消费扶贫的渠道,这些产业发展措施有力地助推了脱贫后的巩固提升工作,起到了可持续和带动、示范的作用。
强基础补短板
夯实发展根基
西畴和富宁两县分别在2018年、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最高检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做到力度不减、力量不减、效果不减,推进脱贫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到位”,聚焦补齐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群众后续发展能力,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跨过西畴县汤谷村村前的董经河,是一片百亩连片良田。过去,因河水阻隔,村民农忙时节只能搭建浮桥或蹚水过河,严重阻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挂职帮扶的最高检干部了解到情况后,积极向上汇报争取项目。2020年6月,在最高检和省委政法委、省人民检察院的协调帮助下,省交通运输厅下达建设资金,返修过无数次的简易木桥最终被一座四五米宽、八九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板桥所取代。“再也不用为肩扛耕机过河而担惊受怕了。”谈起这座“民心桥”,村民李孝芳喜滋滋的。
由最高检帮扶建设的“民心桥”,连起了当地群众和最高检的深情厚谊,也是最高检在帮扶过程中强基础补短板的生动缩影。据统计,到2022年底,最高检累计直接投入及协调引进各类帮扶资金67.24亿元,帮助文山补齐发展短板。这些项目包括:帮助实施西畴县农村道路硬化项目1800公里、新(维)修乡村公路200公里;帮助协调水利部将那恒水库列入云南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2.4亿元,有效解决1.84万亩农田灌溉和1.5万人、2.03万头牲畜饮水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最高检定点倾情帮扶下,昔日贫困的山村发生了沧桑巨变,不变的是说不完的帮扶事、道不尽的帮扶情,以及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待。
(记者:陆志芳)
(编辑:郭韦 排版:张振飞 二审:资云波 终审:周味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