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孙太甲、杨宇屏:滇桂黔边纵部队传奇式的英雄
发布时间:2021-11-26 15:49:19 阅读 13068
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锦绣前程,这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被这些虽然年轻却找到了革命真谛的志士弃之如敝屣。从红色基因中寻根溯源,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热血诠释时代的重任。
滇桂边区革命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全国人民对实现和平、民主,建设新中国的热切希望,很快发动内战。在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响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这个时期,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前路未卜,却始终阻挡不了革命志士探求真理、寻找光明的脚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勇敢前进,在广南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鲜为人知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五珠乡这个历史厚重,出“将才摇篮”的山村,出现了孙太甲、杨宇屏两位传奇式的英雄,他们倾家荡产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历史文化名城:广南莲城
孙太甲、杨宇屏的故乡:广南县五珠乡五珠村
那是1946年10月,广南莲城西街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新开了一家小杂货店,“老板”就是广南第一个地下党员、五珠乡人杨宇屏(原名杨应垣)。他在昆明秘密入党,并受云南省工委书记郑伯克的派遣,回广南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47年7月,广南莲城西街人、共产党员陆毅也回到家乡,担任广南地下党负责人。他们以“莲光夜校”、《莲声报》为宣传阵地,传播进步思想,做好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为开展武装斗争积蓄力量。“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无惧国民党反动派杀头和株连全家性命的危险,为了革命,杨宇屏放着好房不住,好日子不过,带着妻子到县城租房谋生计,豪华祖宅被匪徒烧为灰烬,其母因受牵连,奔波避难,不幸早逝。从1948年至1951年,先后担任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1纵队第七支队政治处主任;砚广解放委员会副主任;护乡第7团团长;广富田工委员;第35团团长、政委;首任广南县人民民主联合政府县长;中共富宁县委书记。参与和指挥过攻克广南县城、拉狗塘伏击战、全歼“东南亚民主联军”未弯等战斗。1951年3月以后,先后在云南省委党校、腾冲县学习工作。1971年任保山县委常委、财办主任等职。2015年病逝,终年95岁。
创办《莲声报》的部分工作人员(右一为杨宇屏)
1948年,边纵七支队支队长孙太甲(中)与部分队员转战滇东南。
为了革命,孙太甲把家里所有的田地、房产和值钱的东西都全部变卖。他还做姐妹的思想工作,叫她们变卖金银首饰支持他干革命,而且每次回家还要把好不容易积攒的大米、贵重物品等全部带走,用于筹集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经费,支援革命,自己从不私用一分钱。1944年夏,孙太甲到黄埔军校第五分校读书,1946年4月,肄业期满回广南。1947年3月,在共产党员杨宇屏的影响下,逐渐向共产党靠拢,自觉接受党的宣传和主张,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工作。同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期间,广南伪县长王佩伦拟定其部属亲信孙庆丰之子孙太甲担任县防卫队队长,由共产党领导并掌握了县防卫队这支130多人武装力量。1948年6月22日孙太甲率部起义,配合朱家璧司令员率领的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1000余人,激战3个多小时第一次攻下广南县城,敌弃城而逃,部队顺利攻占全城。上海外商办的《弥勒时报》以《红星照耀下的云南》为题,报道中共武装解放广南县城的消息,影响深远。起义部队和在广南参军入伍的青年共约200人编为独立大队,孙太甲任大队长、杨有宽任副大队长、陆毅为政治教导员,直属边纵司令部领导和指挥。同年11月,孙太甲和杨宇屏指挥了拉狗塘之战,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果。从率领防卫队起义,到拉狗塘之战,再到剿匪结束,滇桂黔边纵将领孙太甲指挥大小战斗22次,都取得胜利,威震滇东南,他领导的部队被誉为“铁军”,为滇桂黔边区和广南的解放斗争以及建立民主政权作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9月,孙太甲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一支队副司令员;1950年4月,任武定军分区副司令员;1953年3月,楚雄、武定两军分区合并,任楚雄军分区副司令员,后调昆明军区防化学兵室任主任;1958年底,到云南省体委任处长;1981年,任省政协常委;1988年8月离休;2014年在昆明病逝,终年96岁。
1948年,边纵七支队支队长孙太甲(中)与部分队员转战滇东南。
战争是残酷的,但又锻炼、造就了一批治军、理政骨干,涌现出了陆毅、杨宇屏、孙太甲等一大批能文能武的战斗指挥者和建设新中国的优秀人才。所以,在1982年的中共中央31号文件中指出:“云南地下党和边纵在远离中央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艰苦奋斗,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为解放云南作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广南建立组织并发展壮大,滇桂黔边纵游击队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008名各族儿女投身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其中200多人血洒沙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胜利来之不易。为了这一天,一大批党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对党的忠诚和信念,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从战场硝烟里走进和平岁月,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对党的追随,共产党在他们心中的情感和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初心并不遥远,就在他们的心中。
今天,我们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开创美好的未来。历史的启示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年参加“边纵”的革命先辈,他们的出身、经历、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是一经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就有了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能一往无前地向着胜利前进。
(作者:兰天明)
(编辑:曾炜炜 排版:钟晓明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