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实干西畴丨我的乡村振兴梦
发布时间:2024-05-02 19:36:13
我是鸡街乡大寨村的陈正丽,与大家分享我和大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故事。
大寨村位于西畴县鸡街乡西北部,距离小集镇13公里,共居住着722户3064名村民。我19岁当文书、23岁任村党总支书记,顶着“最年轻的村支书”头衔,我倍感责任与压力,压力在哪里?那就是脱贫攻坚后,怎样带领乡亲们走向振兴之路。“多说无益,干就完了”。2021年,我们成立了大寨村股份经济联社,三年来我通过不断学习探索、不断积累资源,带着群众种蔬菜、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为他们提供冷藏、烘干服务。尽管其中艰难也从来没放弃,总之一句话:只要为了群众好,我都愿意干!走村入户对于我来说不只是工作更是回家,群众都说看见我就像看见自家姑娘一样亲切,群众能和我亲,把我当家人,再苦再累都值得。
思想破冰,激发集体经济“新活力”。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才能获得更多实在的利益,但这条致富路怎么走——“动起来才知道”。于是我召集党员干部一次次商议,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大寨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一场集体经济的爬坡过坎之旅正式开启。架构搭起来了,但没思路,没资金,一穷二白怎么发展?等不是办法!没思路,就到县里乡里找相关部门了解政策,利用周末时间到昆明、玉溪、曲靖等多地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缺钱,就带着村两委班子到政府、企业四处奔走,争取赞助资金。就这样有了联合社发展的第一笔资金30万元,建起了100余亩示范种植基地,以“企业出单订购+群众接单种植”模式,落实保底收购。通过种植豇豆、荷兰豆、水果玉米等实现产值180万余元,村集体增加了5万元经营性收入,带动群众就近务工200余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租金10万余元。支部带领干,群众跟着赚,通过勇敢迈出第一步,苦干实干创新干,大寨村“基础差,底子薄”的历史被改写。
实干破困,拓展产业提质“新渠道”。我理解的“西畴精神”,就是一天接着一天干,一年接着一年干,“敢拼、敢闯、敢干”。带领群众收获了第一颗“金豆子”,如何让村集体经济更上一层楼?我坚持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探索多元增收路径。2022年,由我任董事长,成立村集体领办控股的“山海情(文山)农业有限公司”。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戏称我们是“皮包公司”,走不长,我也不生气,反而更加激起了我的斗志。但要发展真的不容易,压力特别大,但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地干,总有一天能收获成绩。公司成立之后就做宣传,做服务、做公益,争取项目,到企业学习,基本是无休息状态,出差开销也很大。但是付出总会有收获,2023年1月以“拥抱春天、助力三农”为主题承办鸡街乡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活动,活动当天,公司与西畴县电子商务中心携手网红直播带货,拉动销售收入6万余元。在线下平台展销活动中,公司与云南省一县一业数字赋能中心签订了农产品产销合作框架协议,以出租村集体资产的方式为桂红柑橘合作社、汇林杨梅合作社等企业提供了冷藏服务。村集体资产价值渐显,身边的人看我的眼神从怀疑到认可,说明坚持的路对了。通过不断努力以及组织关心,公司与文山州人社局、云南省水利厅、上海海通债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产品销售终端有了更多保障,以“公司+基地+仓储+商贸+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公司为主体集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促进鸡街乡农民就近务工带动最大化、农产品销售产业化、农民增收最大化。
巧干破圈,探索致富增收“新举措”。刚到大寨村上班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43户人家的苗族村落,“被烟火熏得发黄的被褥、蒸苞谷饭、两个素菜就一碗糊辣子”,让我一直坚定着一颗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决心。2022年受疫情影响,群众农副产品销售困难,增收困难,为进一步拓宽老百姓的增收渠道,我带领村集体出资在小集镇开办“众心源”生活超市,取名为众心源,是因为我们成立超市的初衷就是为了群众。商超成立后,先后为辖区50余户亟待帮助的群众提供大米、食用油和牛奶等商品,为其送去关心,让集体经济更有“温度”。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帮助老百姓销售土鸡、土鸡蛋、蜂蜜、腊肉、杨梅、皇帝柑等农特产品,举办农特产品线上主题展销活动,帮助其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生活超市销售收入也达到了60万余元。
青春正当时,未来必可期,前进要奋力,干事要努力。下一步,我将继续在“西畴精神”的引领下凝聚实干力量,发挥组织优势大胆向前,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资源力量“强企、兴村”,合作共赢,坚定不移带领大寨村民增收致富,力争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让“西畴精神”在我们脚下的热土上开满艳丽的鲜花。
(来源:西畴县委宣传部)
(编辑:郭韦 排版:陆军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