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关爱“一老一小”】况顺青:用加倍的爱呵护特校孩子成长
发布时间:2024-07-04 09:44:24
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乃至文明程度的标尺,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个体学生的支持和发展上,还对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6年,况顺青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文山州特殊教育学校,踏上这个需要付出更多爱心与责任的三尺讲台。
况顺青最先带的是听力残疾班。上课的第一天,孩子们忽闪着眼睛,眼中写满了期待,听不到、说不出,只能安静地彼此凝视,在无声的交流中互相猜测、琢磨。况顺青的眼睛不觉湿润了,她暗下决心: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可是,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呢?班里的学生残疾种类不同、程度不一,教育难度极大。严重失听孩子的发音训练很难,一句简单的“爸爸”“妈妈”,要教上几十遍上百遍。况顺青和孩子们一起吃、一起玩,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心理学和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尽可能参加各种表演,在舞台上绽放自己,收获来自各界的关爱与鼓励。当孩子们艰难地说第一声“老师,您好!”时,况顺青心中就会幸福感爆棚,“加油!孩子们!你们很棒!”
2008年,况顺青接手学校第一届视力残疾儿童。孩子们大多很瘦弱,家庭困难,有的孩子甚至无依无靠。每次看到孩子们浑浊无光的双眼,况顺青就会一阵阵揪心、一阵阵心痛、一遍遍自问能为孩子们做什么。
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住校,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来到陌生的环境,对学习、生活环境一无所知,一切都得从一点一滴开始:教他们洗衣叠被,帮换洗床单被套、修剪指甲理发,给困难学生捐衣送被,带他们去医院看病,垫付医药费……父母做的况顺青做了,父母没做的况顺青也做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很劳累,但让况顺青更感到心力交瘁的是教学。盲文的盲点必须从点滴开始,有的孩子启蒙晚,领会能力差,教了许多遍还是学不会,每到那时,况顺青就想发火。但看到孩子们那双无助暗淡的眼睛,况顺青又强压怒火,收拾心情,默默安慰。
渐渐地,学生们会摸盲文了,会简单地用盲文写词语、写句子。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他们不仅学会了正常交谈,还会唱歌、弹曲、编故事、做手工、运动等等。校园幸福而又快乐的生活,让他们的世界丰富多彩起来,况顺青用爱心,敲开了孩子们心中的那扇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况顺青的精心呵护、耐心教导下,2011年,学生陶正洪参加州残运会田径比赛200米、400米分别获银牌、铜牌;2012年,学生赵文媛、陶正洪、龙家明参加全国感恩书信大赛,荣获二等奖;2014年,盲四年级获得“文山州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学生颜忠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长春大学针灸推拿专业。
了解特校教育的人都说:“从事特教事业的教师,能教会这群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一技之长,真的了不起!”况顺青听后总会摇摇头:“在特校当老师是会遇到许多困难,孩子们点滴的进步和成长,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褒奖。残疾孩子们能在特校学会知识本领,减轻家庭负担独立生活,他们才最了不起!”
(保伶俐)
(编辑:董飞 排版:陆军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