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者妈:壬栏建筑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发布时间:2025-05-27 09:46:06
者妈村隶属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委会,位于者兔乡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0千米,距县城63千米。东邻里夺村,南邻斗月村,西邻那耐村,北邻者太乡。全村有耕地面积417亩,辖3个村民小组,分为者妈一、二、三组,2021年末,有农户262户,总人口1189人,均为壮族,全村经济总收入1206.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和常年饲养牛、羊、鸡、鸭、猪等多种家禽及外出务工为主。
者妈村地处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坐落于半坡上,村庄依山傍水而建,斗月河自西向东从村前流过,村庄背靠弯子崖口、安流行山、木处山、那龙山,面向那浪山、七山、流肖山、那兰山,周边农田环绕,耕地充裕。2014年11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远眺者妈村
从村寨的老人口中描述得出,者妈是壮语翻译过来的,壮语为“敬骂”,“敬”指的是拴狗的链子,因者妈这个地方自然条件好,良田肥沃、水源丰富,当地群众富有,拴狗的链子及脖子上锁挂的铃铛都是用金子做的;“骂”指的是石狗,传说在者妈村寨对面山上无缘无故的出现一只像人工雕刻出来的石狗一样,故而将这个村寨命名为“者妈”。
正在修缮的干栏式楼房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无水不足、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宁居陡坡、不占良田”是壮族的居住选址准则,他们种稻狩猎,世代承传着爱山、祭山、护山的传统,几乎每个村寨周围都留有整片古木参天的风水树林山地,誉为“竜”山,山里都祭有树神(太阳神树),任何人都不能在风水树林里大小便,更不能随意砍伐,从而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树林;壮族还善于培植居住环境,喜欢在自家的房屋四周用竹子编成篱笆围圈,房前屋后栽种芭蕉、翠竹和果树,使周围绿地如茵,果木遮天,竹丛掩映。壮族的祖先把护山守源提高到法与神共律的高度并承古至今,这样的民族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有山就植树,有树能蓄水,有水养育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千百年来,择田畴坝区或河畔而居的广南壮族,形成了“积木而栖,位居其上”的住房模式。
干栏民居
“壬”在壮语里是“家”的意思,“栏”即“干栏”,壮语“楼房”的意思。《魏书·僚传》中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的记载。宋人《岭外代答》也有“民编竹苫茅为两,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的记述。壮族干栏建筑发展至今,保留着底层架空,上人下畜的干栏建筑的最基本特征。者妈村现有262户,村落绝大多数的传统干栏民居建造于清代与民国之间,传统干栏式建筑共有151栋,约占总户数的68%,其中保存较好的干栏式建筑为71栋,约占总户数的32%。
者妈村的干栏式楼房一般面阔12米,进深8米,高6米左右,一背四面坡,一般为三柱落脚、七柱落脚、九柱落脚不等。
纯木料结构吊脚楼房,青瓦或茅草覆盖。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在二楼建灶砌火塘,火塘上面吊一竹篥,用作熏烤潮湿物品。顶层存放粮食、挂腊肉和其他食物。通风良好、不易发霉,房屋两端向外延建偏厦,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并起到保护主房两头板壁免遭日晒雨淋的作用。每边偏厦为三分之二个开间,多作卧室和布置年轻姑娘精致的闺房等。大门前左右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妇女做针线活和夏天乘凉闲谈,楼梯设屋外正中或左右侧,为上楼之用(中层)。左右开间设有小窗口,屋内光线暗淡。全屋共24根圆柱,纵横使用通枋把柱穿连为排柱,房屋的四壁全用标准的木板装栏。整个建筑精巧别致,干燥通风,便于看管畜禽和防贼盗,古时极有利于抵御野兽的侵袭,居住非常舒适。干栏式房屋建筑盛行,历史悠久,排列整齐,有古朴和谐之美。
者妈晨曦
壮族屋宇建造大都以干栏结构为主,究其原因:一是壮族多聚居崎岖山区和山间河谷地带,地势陡峭,水资源丰富,村寨大都落建于半山腰,节省或少占耕地;二是大部分村寨均居于山间或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干栏可以通风排热,避免潮气;三是广南地处云、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旧时盗匪猖獗,干栏可以观察外部四周,预防匪徒侵扰;四是楼下饲养畜禽,既防盗又方便管理喂养;五是森林资源丰富,能就地取材、各取所需。现今干栏民居随着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消失。在国内,成乡连片的干栏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因而者妈干栏建筑显得弥足珍贵。
者妈村壮族传统文化、手巾舞、“竜”文化、地方特色艺术、民风民俗精华、传统工艺品、地方土特产、传统特色食品等丰富且类型多样,是构成传统村落的重要内容。
“竜”文化——“竜”,壮语“森林”或“树林”的意思。者妈村依山傍水,崇拜山林的习俗保留至今,村后的山内古树蓊郁、林深木茂,村落掩映在绿树翠竹中,背山面水,景致极佳,充分体现了竜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那”文化——“那”,壮语“水田”或“稻田”的意思,又称稻作文化。
“欢景”节日活动——弄娅歪
“糇糯”“岜夯”饮食文化——“糇糯”,壮语“糯米饭”的意思;“岜夯”,壮语“酸汤菜肴”的意思。
“帕比”“帕空”服饰文化——“帕比”“帕空”是“锦”和“绣”的意思,通称壮锦。壮族服饰,多与五光十色的壮锦相关联。史书记载的“椎髻跣足,错臂左衽”;“系细折筒裙,白布缠胫,著绣花履”;“女衣密纽、窄腰小袖,缀银泡于领襟,带响铃项圈”等,均为壮族服饰的重要特征。同时,因各支系不同,其款式、花色亦多不相同,使壮族服饰百态千姿,绚丽多彩。
稻作习俗场景“开秧门”
“欢景”节日文化——“欢景”,壮语“过年”之意。云南壮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大多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稻作生产密切相关。按历史传统,每年要由乡村长老、寨老率领各户家长祭太阳、拜天、地、水三元,祭“竜”、祭田坝、祭老人厅、祭侬智高等,与此同时,开展歌舞表演、跑马、斗牛、抛绣球、打磨秋、跳竹竿舞等文体活动。
“禀礼”礼俗文化——“禀礼”,壮语“按传统礼俗行事”之意。它以人的繁衍、平安、幸福为终结目标,通过内心企求的外部形态,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欲望和激情,纯属一种人缘亲和为根本的礼俗文化。壮族礼俗中以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俗最为隆重。
“莱瓦”艺术文化——“莱瓦”,壮语“描绘”和“刻画”的意思。崖画和雕刻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摩多介”宗教文化——“摩”,壮语的意思是“呤诵经诗”;“多介”壮语是作占卜用的“鸡骨”。“摩”和“鸡卜”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和古占卜术。
“摩多介”活动场景
耕地充裕。2014年11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来源:《钟秀文山—名村—壹》(中共文山州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毕琰雯 美编:冯蕾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