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里夺:“高山流水”古驿道
发布时间:2025-05-27 09:47:29
里夺自然村隶属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委会,位于者兔乡西部。距县城56千米、乡政府所在地10千米,距村委会5千米。面积6.0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6°C,2015里夺全年平均降雨量1011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植物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分为大里夺和小里夺,其中大里夺为6个村小组,小里夺有1个村小组。2014年11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1年末,共有农户498户,均为壮族,总人口2293人。全村有耕地面积856亩,林地3560亩,全村经济总收入1768.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3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和常年饲养牛、羊、鸡、鸭、猪等多种家禽及外出务工为主。里夺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整个村子坐落在半坡上,依山而建,地势南低北高,属于半山区,村中绿树成荫,村内古宅,错落有致,建造工艺不一,纯木建造原汁原味;村庄周边果树环绕,几座山丘此起彼伏。
里夺生态古村落
“里夺”译汉语为:里——地方,夺——深谷,意为因居住在深谷而得名。根据村里老人的描述,在明朝早期,有一家五兄弟为了躲避战争从今曲靖的师宗县、罗平县来到广南境内,路过现今的旧莫乡里用村,认为此地适合安居扎寨,于是大哥在里用安家。随后四兄弟前后来到者兔乡者岜、者中、发早、里夺一带,而里夺村名字的由来是最小的兄弟来到现在的小里夺处,小兄弟觉得此处依山傍水,具备“无水不足、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宁居陡坡、不占良田”的居住选址准则,故决定在此安家。因为五兄弟感情甚好,小兄弟很是怀念几位哥哥,特别是大哥,将里夺村“里”字用大哥居住的地方“里”开头,以此表示对大哥的怀念,而“夺”是因为明朝早期时候的小里夺处四周树木繁多,地处深谷之中,相对隐秘,用方言说就是躲在深谷中外人不容易找到。原本用的是“躲”,后人觉得不好听意义不好,改成现在用的“夺”,是“躲”的谐音。从此“里夺”村名一直用到至今。据说五兄弟姓付,现如今的者岜、者中、发早也有姓付的农户,时至今日者岜、者中、发早姓付的后人一直有来往,大事小事也会互相帮忙。以前的里夺全部聚集在现在的小里夺处,后来战乱平息,人口越来越多,就有农户搬到了现在的大里夺处,有了现在的大里夺小里夺之分。
“高山流水古驿道”
牧归
广南莲郡古城自古是云南通往广东、广西以及沿海地区古驿道的重要驿站,亦为夜郎(贵州且兰)通往交趾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滇东南重镇”和“滇桂走廊”。上千年的“滇铜外运、粤盐入滇”多经县城,途经千年特磨古驿道的者兔乡里夺村对面“那岜来”(壮语地名)“高山流水”处,为清代广南府的古十七景之一。该奇景位于里夺村对面的悬崖绝壁上,崖上刻有“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每字径0.6米,此山高大奇特,山崖高数百米,壁面宽50余米,崖形多姿,奇峰林立,崖下是古驿道,崖脚有深潭,常年灌溉着里夺坝子数百亩良田。
“高山流水”遗址
据《云南通志》载:“广南地处两粤冲途,交夷要障,东抵粤西(今广西),南临交趾,西通阿迷(今开远),北走弥勒湾(今丘北),地当水陆之冲,川原最为险固。”宋朝,广南称特磨道,属邕州(今南宁)通大理的交通要道。明万历七年(1579年),朝廷派运铜使袁灏开辟滇粤通衢,奉修运铜孔道,经广南者兔里夺村“那岜来”(壮语)时,他看到那雄峰耸立的崖壁奇景,流泉飞泻,藤萝下垂,青苍满目,景色迷人的自然景观有感,即攀崖题书“高山流水”四个大字,镌刻于石壁中部,至今清晰可见。在山崖下方的岩壁上凿成碑板11片,记述从元代以来,官吏调离广南途经此地的德政之去思碑,对前任官吏为政清廉,体恤民情的政绩刻石铭记。清道光戊戌年,郡人颜觐清路遇此境,感慨颇多,即兴赋诗赞颂“高山流水”。据《广南府志》载此五言古诗:“余有山水癖,当怀壮游志。嵩岳拟登攀,沧溟劳萝寐。口口有奇观,耳闻足未至。年来觅砚田,始获经其地。初寻山经人,仿佛得大意。如读索靖碑,乍见犹唾弃。行行二三里,山川敞幽致。鸟语远迎人,花香近扑鼻。林密藏烟村,此景难图绘。忽见一山立,矗矗插天际。鸿蒙开辟时,鬼斧神工制。下引清流溪,滔滔日夜逝。长此千万年,令人每翅企,昔有感怀人,高山流水寄。官游乘兴来,大书岩间字。山麓列残碑,云是思良吏。字迹虽模糊,口传尚堪志。我行至其间,临玩穷幽邃。俯流涤心清,仰峰迎面翠。耳目为一新,豁然寻妙谛。兴到笔随之,聊以记奇异。”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加之1913年3月又撤销广南府,人流、物流改道,经广南者兔里夺村的千年特磨古驿道随之冷落。
丰衣足食的“干栏人家”
里夺村现有498户2293人,村落绝大多数是传统混合式干栏民居,建造于清代与民国之间,其以壮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的有262户,约占70.6%,纯木料结构干栏式建筑的百余间楼房,用青瓦覆盖。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楼房坐北朝南,因地形坡度显得错落有致,质朴沧桑,古风浓郁,别具特色。建筑风格的共性有:墙壁——木板;屋顶——青瓦屋顶;檐角屋脊——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该村依山建寨,傍水盖屋,不仅反映出壮族居住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性,而且体现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无论是从村落整体布局、村内房屋排布,还是从单间房屋的构造、文化元素来看,其古朴实用而又原汁原味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里夺壮族古村落的美。
“年薪制”试点村
为破解“月月选干部”“抓阄当干部”导致村组事务没人管、项目没人抓、产业没人带,村内管理十分混乱的现象,里夺村自2010年以来积极探索实行村组干部“定村选干奖补”制度,实行村干部“年薪制”,即:群众自愿每人每年出资12.5元作为村组干部的“年薪”。2021年里夺村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小组总组长、总副组长,年薪分别为2万元、1.8万元,全寨分为7个村小组,小组长补助由原来的每年3200元提高至6000元,任期3年,年终经群众评议考核合格,才能兑现年薪。
自实行“年薪制”以来,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带领群众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产业,群众的生产生活、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年薪制”群众大会
村里的百年传统民居吊脚楼是传统村落灵魂的载体,是传统村落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里夺村的传统建筑群引起了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士的关注。通过《村规民约》,结合“党建+扶贫+旅游”模式,让村民自觉保护古建筑,形成了传统古村落保护的里夺经验。
(来源:《钟秀文山—名村—壹》(中共文山州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毕琰雯 美编:冯蕾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