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革雷:古榕奇景
发布时间:2025-05-28 09:15:16
革雷村隶属丘北县平寨乡布凹村,始建于清代,村名革雷为壮语译音,“革”即汉语“脚”的意思,“雷”即汉语“大河”的意思,意为寨脚有大河的地方,系壮族村寨,距丘北县城(锦屏镇)54千米,距离平寨乡驻地30千米,面积11.72平方千米,海拔1242米,年平均气温16°C,位于清水河中下游,土肥水美,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至2021年底辖2个村民小组,有220户958人,村民以侬姓为主。
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
革雷村沿水依山而建,南北方向为横向山脉,东西方向为清水江河谷,地势南低北高,村寨周围植被茂密,瀑布飞流,村内榕树四季常青,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与清水河畔的水田交相辉映,形成秀丽的田园风光。2013年,革雷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革雷村新貌
古榕奇景
村中有多棵古树分布在龙山土地神庙附近,较为集中。最大的一棵榕树盘踞在寨头阳光充足、视野开阔的地方,据村里老人讲述,这棵榕树已有几百年树龄。
古榕掩映
其高40多米,树围约14米,需要十多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把它环抱。通常榕树的气根多是从横斜出来的树枝上生长出来并直垂地面扎根的,而革雷村这棵榕树却很奇特,多数根须都顺着主树干往下蔓延,一拨又一拨的根须依附着树干向下生长,到达了地面就向远处铺排开去。有的在树村中有多棵古树分布在龙山土地神庙附近,较为集中。最大的一棵榕树盘踞在寨头阳光充足、视野开阔的地方,据村里老人讲述,这棵榕树已有几百年树龄。
吊脚楼
吊脚楼
因地处清水河流域,且古榕掩映依山傍水,古老壮家儿郎饱受雨水和虫蛇困扰。聪明的壮家人学习古人依山建筑的经验,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的房屋,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圈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这就是古代干栏式建筑之一,质朴的壮家人叫它吊脚楼。革雷村壮族干栏式民居多为设阁楼并带有披夏的二层三开间“吊脚楼”。是丘北县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传统民居依地形自由布局,民居坐北朝南,建筑周围种植青竹、芭蕉、树木进行绿化。民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4间、6间不等,间架下桩矮、上桩高。屋顶形式多为悬山顶,部分为歇山顶。建筑材料主要选用麻栗树、杉木、青瓦、石块等地方材料。建筑古朴自然,装饰少。革雷传统民居为穿斗式木构架,地基多为天然素土夯实,柱基为天然石块,墙体多为木块筑成,部分民居为土墙。屋面为灰瓦覆盖。部分建筑为镇邪驱鬼在屋顶置瓦猫.正是基于这些显著的壮族干栏式建筑特点,在2013年8月,革雷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天生桥
水滴石穿
代表的不只是意志的坚定,在这里,水滴石穿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离村子1千米的地方有两道天生桥,雄赳赳地横跨在革雷河上。两道天生桥各有100余米长,宽近20米,高近10米,桥上长满了各种水滴石穿苔、灌木,两边都是陡峭的悬崖,而两道桥所在的位置刚好连通了两边的悬崖,天生桥因此而得名。江水从峰峦叠嶂中奔腾而来,涌向天生桥下,然后又翻滚而去。要是遇上大晴天又恰逢雨季,奔腾的瀑布,飘漫的水雾,暖暖的阳光,眯起眼,抬起你双手,你就站在彩虹之间,如在仙境。
天生桥瀑布
在天生桥下游,有壮观的大瀑布,瀑布从河流转弯处的山崖上飞流而下,落差近40米,瀑布顶洪流,吞礁石,浪花飞溅,两岸山高陡峭,丛林密布,深邃清幽,更有神秘的山洞和各种奇特的鱼类。
大榕树、吊脚楼、天生桥、瀑布构成了革雷村浓浓的历史韵味。
服饰
壮族普遍穿自纺、自织、自染的黑色或蓝色服装。男子均用青蓝布缠头(称套头),身穿黑色对襟衣、扭裆裤。妇女服饰衣短,裙长,衣短至腰间,盖裙头或裤头,衣领从颈口往右斜开纽扣钉在腋下,颈后绣花边、袖口、襟里用红、蓝、黄色花边镶上,红黄两色丝线滚花、青蓝布长裤,青黑色的上衣和长裙为礼服,只在喜庆活动中穿。
祭祀
壮族风情别具一格。“三月三”祭竜节一到,清早炊烟四起,五颜六色的花糯饭已经出锅,红的、绿的、紫的鸡蛋已经装入早早编制好的彩袋里。然后全村出动,聚集到龙山上,准备好丰盛的祭祀用品,由摩公组织祭竜仪式,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庄严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年轻的男女互对着山歌,浪漫的情愫在升腾。
(来源:《钟秀文山—名村—壹》(中共文山州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毕琰雯 美编:冯蕾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