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酒精是1类致癌物!致癌物!!致癌物 !!!
发布时间:2022-04-16 10:32:38
2002 年曾有一个形容,中国每年耗酒量相当于一个西湖的水量。这一数字正在以惊人速度上升。有数据显示,2020 年每年人均酒精消耗量接近 6 升。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等权威机构都明确指出:
酒精(饮料)是重要的致癌因素。
早期确实有些报道说少量喝红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甚至是死亡率。然而,最近更大规模的试验并没有证实这个结论,反而有证据显示,完全不喝酒的人,比少量喝酒的人得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概率更低。所以,医疗专业机构从未把红酒或其他酒作为正面形象向公众推荐。
权威机构美国心脏协会给出了明确的警示——
不建议任何人以「降低冠心病风险」为理由而开始饮酒。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定义的1类致癌物,是全球癌症的主要原因。
早在1987年,酒精就已经在IARC的名单里了。包括:与酒精有关的乙醛、含酒精饮料。
能够位列1类致癌物到底意味着酒精有多大的致癌力?不谈剂量就下结论是不是“耍流氓”?
中国新闻周刊进行了梳理:
酒精有多大的致癌力?
其实IARC对致癌物质分类的依据很简单,一种物质如果在研究中有充分证据证明其致癌性,即合理排除了偶然性、偏见及其他混杂因素后,该物质的暴露与癌症发病仍存在正相关,那么该物质就会被划进1类致癌物;如果致癌性证据呈有限正相关(不能合理排除上述因素影响)、不足或缺乏,则各自划归为2、3、4类。
根据IARC曾发布的人类致癌因素鉴定专著,酒精饮料及与酒精饮料摄入相关的乙醛对人类的口腔、咽喉、上呼吸道、肝、结直肠、乳腺癌症的发病均有作用。
简单来说,酒精被划作1类致癌物,意味着已有充分研究证据说明摄入酒精与癌症发作存在因果关系。
图来源于IARC官网,绿色框出的为酒精相关致癌因素
喝多少会致癌?
IARC已经对酒精摄入量对癌症发病的影响进行过统计。其中,重度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大于60g,约合高度白酒3两、啤酒2瓶、红酒500毫升)导致的癌症病例占比为46.7%,风险性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在20g~60g)者占比39.4%,中度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小于20g,也就是不到一两高度白酒)者占比13.9%。
由此可见,1类致癌物不是说酒精致癌的能力强大就一定致癌,它和大多数致癌物一样,需要持续、长期接触才会造成较大的损害(IARC在论文中假定摄入酒精到确诊癌症的潜伏期为10年),值得注意的是:喝得越多、风险就越高,这是个现实。
为什么又是酒?
致癌物那么多,为什么老是点名酒?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有三个步骤:一是通过乙醇脱氢酶(ADH)代谢为乙醛,二是通过乙醛脱氢酶(ALDH)氧化为乙酸(也就是醋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研究发现,在代谢过程中的代谢物乙醛会破坏DNA,诱发基因突变。专家表示,从这一点来看,只要是喝酒,哪怕喝得不多,风险都会增加。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教授克坦·帕特尔(Ketan Patel)曾警告:“即便你的乙醛清除和DNA修复系统完好无损,酒精依然会以不同方式致癌。”
《国际癌症杂志》曾有一项研究指出,戒酒15年的人,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才会降到与从不饮酒者同样的程度。另一项研究则估计,与饮酒相关的咽喉癌风险降低到从不饮酒的水平,需要35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小酌不怡情,大酌更伤身。
管住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期聚会、商务应酬、公司社交都难免喝上几杯,一位肿瘤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饮酒的理由千千万,不喝酒的理由却如此隐形,饮酒所致疾病潜伏10年以上之久。眼下除了一遍遍的呼吁,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来源:“健康滇行动”微信公众号)
(编辑:唐雪娇 排版:李法楠 审核:李云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