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阿猛会址:红色沃土上的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8 15:37:52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洒戛竜、丫呼寨、王有德故居、阿猛会址、弥勒湾会址、谷拉乡,探访文山革命老区的新变化,看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昂扬斗志实现乡村巨变的奋斗故事。今天推出第④篇——《阿猛会址:红色沃土上的时代答卷。》

走进砚山县阿猛镇中心小学内,映入眼帘的是高达9米的纪念碑,后面是三合一照壁式土木结构院落,这里不仅是清光绪元年建盖的文武庙,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人民开展武装斗争、争取解放的重要见证。

1949年7月,中共桂滇边工委和云南省工委合并扩大会议正式会议在阿猛召开,成立中国共产党滇桂黔边区委员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为解放云南和边区革命斗争写下光辉一页。如今,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小镇,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

走进阿猛镇,宽阔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民居、绿意盎然的景观带,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落后面貌。2023年,阿猛镇政府投资46.8万元改造集镇区,铺设透水人行道1258米,补植行道树40余株,增设停车位20组,更换智能路灯24盏,让小镇焕发新活力。

距离会址2公里的石丫口村,曾是出了名的“脏、乱、差”村。如今,这里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过去村里道路狭窄,垃圾遍地,连错车都困难。”石丫口村小组党支部书记高天美回忆道。2023年,石丫口村采取“集体资金+群众自筹+投工投劳”模式,发动285户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最令人感动的是,在拓宽道路时,村民主动让出100多平方米的土地。最终,这个原计划投资200万元的项目,通过群众投劳折资,实际完成了近400万元的建设规模,建成了60余处“小广场、小花园、小景观”和1公里长的樱花大道。

产业兴旺:绿色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红色是阿猛的历史底色,绿色则是它的发展新路。阿猛镇通过引进企业租赁土地发展蔬菜、蓝莓等产业,让农户实现了“一块土地,两份收入”。在倮基黑村的千亩蔬菜基地,绿绿农场有限公司绿油油的菜心、芥蓝、西洋菜长势喜人,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调控灌溉,工人们熟练地采摘、包装,这些新鲜蔬菜当天就能发往广东、深圳等地。“在这儿干活,一天能赚一两百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杨大哥笑着说。

2024年,阿猛镇又引进福之口农业有限公司,规划流转土地2200亩发展现代化蔬菜产业。冷库、厂房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可为村民带来220万元土地流转收入。目前,全镇已有5家规模化蔬菜企业,总面积4000余亩,还有一家种植2000余亩的基质蓝莓企业。总共带动1200余人就业,农户们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除了引进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阿猛镇人民更是不甘落后,自力更生。“我从事建筑行业已有20多年,现在每年村里跟着我做建筑的有60多人,一年发出去的工资有260多万。”阿猛镇阿猛村委会石丫口村小组组长、致富带头人高天车说,村民们还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人均年收入达2.3万余元。今后,还将探索发展稻花鱼、龙虾等种养殖产业,努力带动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脉搏

在阿猛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赵静正为来访的研学团队讲述革命历史。“每次讲解,我都会结合乡村振兴的成就,让年轻人看到红色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延续。”赵静说。在纪念碑下,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化身“红色小讲解员”,用稚嫩的声音传递着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如今,这里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学习千余人次。

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阿猛镇用行动诠释了“红色铸魂、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这座小镇的故事,仍在续写——历史在这里沉淀,未来在这里生长。

(记者:陈才艳 陶晶晶 高加敏)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