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我的父母柯仲平与丁月秋(一)
发布时间:2018-01-23 10:10:07 阅读 5666 来源:文山新闻网
“狂飙诗人”柯仲平,1902年出生于云南广南,是我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其人生经历波澜壮阔、丰富多彩。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不平凡的一生。他所创作的诗歌戏剧被毛主席称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文艺性的,体现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著名诗人臧克家专门为柯仲平题写了“猛似狂飙热似火”,概括了柯仲平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意志和决心。2018年1月25日,是柯仲平诞辰116周年的日子。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连载的方式,刊发柯仲平女儿丁静女士所写的《我的父母柯仲平与丁月秋》,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诗人、人民诗人。
丁静,曾用名柯莉莉、丁莉莉,柯仲平与丁月秋之女。中国共产党党员。解放前曾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孩子剧团(受周恩来、郭沫若领导),做抗日宣传工作。1950年考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记者及编辑工作。1955年调西南地质局、四川省地质局野外地质队工作,1977年调入云南省地质局地质科研所工作,1986年离休。
我的父亲柯仲平和母亲丁月秋,他们离开我已经几十年了,而我也是奔九的人了,把家里老人留下的资料和我记忆里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一些往事写出来,以作纪念。也希望后人们知道这些往事……
我的父亲柯仲平(1902年1月至1964年10月),原名柯维翰,1902年1月25日生于云南省宝宁(今广南县)一个家道中落的名门之家。1916年,14岁的柯仲平考取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从家乡来到省会昆明上学,开始了他求知识、求真理、求理想之路。他积极参加1919年昆明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至1933年先后到上海参加创造社出版部、狂飙社出版部工作;1930年由潘汉年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秘书、联合会纠察部秘书;1937年奔赴延安,参与倡导街头诗,创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并任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文联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父亲被称为“狂飙诗人”,与聂耳、艾思奇并称为“云南三杰”。
我的母亲丁月秋(1899年8月至1978年1月),曾用名丁桂元,丁素屏,丁少芸,1899年农历8月10日生于昆明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07年入私塾读古书5年;1912年入云南省立女子师范附小学习;1915年毕业升入云南省立女子师范,1920年毕业;1922年春到北京,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至1926年毕业。我的母亲是云南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与陆晶清、商娀生被称为云南“五四运动”“三女杰”。
相识于昆明“五四”爱国学生运动
上世纪初叶,云南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边疆省份,但同样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奴役十分严重,云南人民痛感民族灾难。柯仲平丁月秋二人相继在省会昆明的学校学到许多新知识,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启迪。
在那个年代,云南省会昆明的学界普遍萌动着变革思潮。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从北京传到昆明,由此引发了昆明(云南)的爱国学生运动高潮,“五四运动”推崇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被各校学生积极响应,成立了“云南学生爱国会”。“云南学生爱国会”在昆明发动各大中学校学生和群众团体召开大会,大张旗鼓地示威游行、街头演讲、高呼反帝爱国口号,还表演话剧、罢课、罢市,抵制日货捣毁日本洋行等。柯仲平、丁月秋均是“云南学生爱国会”的成员,积极投身到了这场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中,柯仲平还参与创作并登台演出了“劳工神圣”为主题的话剧。
丁月秋成为“云南学生爱国会”成员的过程还有颇多周折。该会成员全部是由昆明各校选出代表民主选举产生代表大会,再选出会长、副会长等。在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要选派女生代表,当时的昆明封建观念尚浓,男女不准同校,在一起开会和搞活动都会被视为“败坏礼教”等。母亲虽然自小读四书五经,但她胆大又有叛逆精神,喜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敢于与封建家庭斗争,冲破传统旧礼教的束缚,是女师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因而有幸被选为“云南学生爱国会”女生三代表之一。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三位女生代表能冲出藩篱,投身云南省的“五四”运动中去,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伟大壮举呀!母亲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还在“云南学生爱国会”(后改名为“学生联合会”)创办的女子义务学校兼任教师一年多。通过这场斗争,也由此开启起了云南地区的妇女解放运动篇章,丁月秋、陆晶清、商娀生因此被称为云南“五四运动”“三女杰”。
一同走出云南,寻求新天地
在“五四运动”民主思想的陶冶下,1920年初,云南学联会长杨青田和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研究社会主义的秘密团体“大同社”,这是云南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群众组织,丁月秋和柯仲平都是“大同社”成员。
母亲自从参加“大同社”,通过学习认识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等,萌生了劳动观念,产生了斗争思想,深感到封建社会与封建家庭的重重压迫,开始与家庭明争暗斗,下决心要逃出家庭去省外读书,找寻自己的新天地。父亲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更是早有外出求学的打算,两人一拍即合。
而当时在父亲的家乡广南,奶奶为能拴住父亲不远行,已为他按旧时礼仪娶了妻子——陆月娥女士,但父亲受新思想的影响,打心里不愿意就此被拴住,在外躲了七天后离家,从此就再也没回过老家。封建婚姻害得陆月娥女士在柯家苦守几十年,后来奶奶为了安慰并照顾陆月娥女士,把父亲的弟弟柯维新的大女儿柯丽文过继给父亲做女儿,从此柯丽文一直照顾并奉养陆女士,直到陆月娥女士八十多岁去世。
在“大同社”的帮助下,母亲找借口说要到县里去教书,还偷拿了家里为她准备出嫁的首饰做盘缠,等父亲办好出境证,他俩悄悄乘坐上法国人在云南修的米轨小火车——“滇越铁路”到了越南河内,又经海防、香港、广州、上海等地长途跋涉,千辛万苦,于1922年来到了北京。(未完待续)
(丁静)
(编辑:程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