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柯仲平,人民心中的丰碑

发布时间:2022-08-01 10:23:47  

现代革命诗人柯仲平能获得“狂飙诗人”的称号,确实不易,这种荣誉在现代文学史上也仅有柯仲平一人。何为“狂飙”?狂飙就是急骤的风暴,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柯仲平出生于清末的动荡年代,也是清末与民国交替时期。为了探索革命真理,他十四岁便进入云南省立一中学习。五四运动时,十七岁的柯仲平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中,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选择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所选择的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他积极组织并参与学生运动,成为昆明地区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了探求革命真理,自十四岁离开广南后,柯仲平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正如其夫人王琳所云:“冲出莲城奔四海,刮起狂飙震九州”。

狂飙诗人柯仲平在奋笔疾书。【资料图】

1926年8月和1929年冬,柯仲平因“宣传赤化”而两次被捕入狱,后经友人保释出狱。1930年3月,柯仲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党的《红旗报》的采访记者,同时参加了党所领导的上海工人秘密斗争,并担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和上海总工会联合会纠察部秘书。同年12月,柯仲平第三次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方于1933年8月保释出狱。1935年秋,他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时,他学习开汽车,说回国后可驾驶坦克对日作战。可见柯仲平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为了报效祖国,“位卑未敢忘忧国”。

1937年,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秘密回国,投身于抗日的战场中。柯仲平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戏剧。在延安时期,在毛泽东的直接关怀支持下,他创办了“延安民众剧团”,深入民众之中,宣传抗日救国,唤醒民众,深得人民大众的爱戴。他与戏剧家马建翎率领“延安民众剧团”,走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延安民众剧团”到哪里,哪里就留有鸡蛋壳,那是人民群众慰问他们吃了留下的。他和田间组织了“街头诗运动”。他所创作的诗歌和戏剧被毛泽东称赞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文艺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柯仲平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他认真践行了毛泽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二为”方向的文艺思想。他的诗歌是号角,唤醒人民去战斗;是火炬,引导人民跟着共产党革命;是惊雷,于无声处震响中国大地,号召人民推翻黑暗万恶的旧社会;是烈火,烧毁腐朽的旧世界;是狂飙,呼唤民众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

贺龙赠送给柯仲平的大衣。【资料图】

中国近代诗坛上有无数诗人,而获得毛泽东高度评价的也仅是柯仲平一人。柯仲平是诗人,更是革命战士。他用笔作武器,写下了许多激情奔放的革命诗篇。他的诗歌,既有革命英雄主义的,也有革命现实主义。臧克家说他的诗“猛似狂飙热如火”。他的长诗《海夜歌声》深沉而含蓄隽永;《风火山》激昂、高亢而充满激情;《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鼓舞全民抗战。他为人民写,为祖国写,为民族的解放而写。诗言志,诗以载道。他用诗歌与敌人做斗争。诗人贺敬之、光未然等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光未然是《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称赞他“壮怀弹唱英雄史,诗苑高标革命花”。著名诗人萧三把“狂飙诗人柯仲平”“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革命音乐家聂耳”以及哲学家艾思奇称为云南“文化三杰”,可见柯仲平在诗坛上的地位。

柯仲平著的《边区自卫军铁路工作破坏大队》。【资料图】

柯仲平的诗歌真正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母亲颂》深情、亲切地表现母爱的伟大与人间的亲情;《延安到北京》写出他对党的忠诚。他的诗歌豪迈而富有激情,是战火中的旗帜,是硝烟中的闪电,体现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诗人热爱人民,人民爱戴诗人。他的诗歌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又到人民群众中传唱。既有浪漫主义的,又有现实主义的,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声,是呐喊,是呼唤,是激情满满的急促鼓点,是战斗中的冲锋号,而不是“象牙宝塔”中发出的苍白呻吟。

诗人已逝,诗魂永存。我曾经采访过柯老的一些战友及同事。原“陕北公学”校长刘御是儿童文学家,他曾与柯仲平留学日本,十分敬佩柯仲平的创作热情。他说:“柯仲平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诗人,他的诗风都是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儿歌、民歌、民俗俚语、谚语,是真正的口语化、大众生活化。”《星星》诗刊编辑曹谷溪、《白鹿原》作者陈忠实说,柯仲平的诗歌既有广南民歌、儿歌的特点,更有陕北人民大众的民歌、民间口语的特点。

柯仲平创作的剧本《无敌民兵》剧照。【资料图】

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柯仲平的率直、真诚博得人们的爱戴,除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外,贺龙元帅赠他羊皮大衣,画家李奇为他画像,雕塑家刘开渠说要为他塑像。

诗人故里,名城广南。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诗人和学者,一个是清代的“经学家”方玉润,是《诗经原始》的作者;另一个就是现代革命诗人柯仲平。他们都是在陕西成名并有所建树,且都客死于陕西、葬于陕西的。“骨可枯,名不可朽”,“诗人已去,诗韵长存”。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民族精神的自信。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也是狂飙诗人柯仲平诞辰120周年。回顾中国文艺80年来走过的光辉道路,感受《讲话》持久的思想光芒和跨越时空的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我们要学习和传承老一辈文学家心中有大爱、心中有大我的文学创作精神,高举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号角,创作出人民满意的文学作品。

(王开)

(编辑:唐雪娇 排版:李法楠 审核: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