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老党员的初心故事】张月楼:担子给你们挑了,很重啊!

发布时间:2021-06-26 12:07:01  

在文山市开化敬老院的房间里,离休干部张月楼正在观看央视综艺频道的京剧,99岁高龄的她依然精神矍铄。见我们来到,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招呼我们坐下。

老人房间内,一张张精心保存的老照片记录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参加八路军,戏班改成解放剧社

张月楼的父亲是一位艺人,小时候一家人就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她和弟弟妹妹从小学艺。

“我7岁开始从艺,刚开始学的是河北梆子,后来又改学京剧,主攻花旦。”张月楼聪敏、勤奋、好学,没几年成了戏班的“台柱子”。

然而,世道艰难,她随父亲四处漂泊,艰苦万分。和那时所有艺人一样,他们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被人称为戏子,走到哪都逃不脱地头蛇的刁难与欺凌。就这样,全家流落到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当时正在和日本人打仗,日本人见人就抓,搞得人心惶惶,我们戏班子也无法演出,没有饭吃,快要绝望了。就在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八路军攻进了城。”当八路军提出要接收这个戏班时,张月楼说服家人和整个戏班,与1945年8月2日参加了八路军,戏班改成了解放剧社。

加入了八路军,剧社要跟随部队撤退、转移,常常遭到飞机轰炸,吃、穿物资匮乏。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张月楼和剧社的人跟着八路军走的决心从没动摇过。

“部队上哪儿,我们就跟着到哪儿。全是走路,走路走得鞋底子都没有了,光剩个鞋帮子,把鞋帮子叠一叠穿上,拿绳子系上,没鞋也要走。苦和累都是为了争取光明,我们演出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等,心里满怀革命胜利的信心,忘记了什么叫苦,什么叫累。”老人目光坚毅。

为了文山的文艺事业,扎根一辈子

1946年,解放剧社被调往晋绥军区政治部京剧院,贺龙司令等军区首长经常来看望大家。1947年剧院到陕西杨家沟为中央工作会议演出时,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大家,并给大家讲战争形势和文艺工作在革命事业中的作用。1948年,剧社到了延安,改为陕甘宁边区政治部京剧院。

“那个时候给毛主席演戏,毛主席高兴啊!”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张月楼感到很自豪。

剧社离开前,周恩来总理亲自来看望大家,为大家送行,张月楼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她深深感受到参加革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巨大变化。

1949年,剧社到西安市,改为西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1950年,剧社随军南下。不久,云南昆明和平解放。为占领新区文化阵地,急需文艺骨干,张月楼随丈夫霍炳灵和其他几位同志支援边疆到了昆明军区政治部国防剧院。1950年6月30日,张月楼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生活的熏陶下,张月楼立下了台上演戏、台下做人的原则。她苦练基本功,台上努力刻画人物,艺术上力争精益求精;台下不论去到哪里,只有一个信念:党指向哪里就义无反顾奔向哪里,一心听党的话,做一颗革命的种子,走到哪里,就到哪里生根发芽。

张月楼来到文山后,为培养文山的京剧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文山京剧团成立时,张月楼任副团长,后来任团长直到离休。

采访结束时,张月楼老人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把担子给你们挑了,就看你们怎么挑这个担子,很重啊!”

(记者:吕静 董飞)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审核:梁丹)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