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老党员的初心故事】陆绍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发布时间:2021-08-18 09:31:13
从青春少年到耄耋长者,老去的是沧桑岁月,不变的是赤诚初心。今年80岁的陆绍芳,当过兵,修过飞机场,当过村支书……他说,一路走来,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始终不忘初心,紧跟党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陆绍芳,1941年7月出生于广南县杨柳井乡骂然大队。年幼时,家境贫寒,加之父母相继离世,他生活过得很苦。1959年,年仅18岁的陆绍芳怀着对军人的崇拜,顺利参军入伍。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从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党章,做先锋战士。1960年,陆绍芳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到蒙自修建飞机场的任务,在那个物资匮乏、设备落后的年代,修建飞机场难度和危险系数不言自明。但当副班长的陆绍芳,不仅带领战士冲锋在前,重活累活更是自己抢着干,大家都为能参与建设机场感到自豪。
在军营里,陆绍芳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曾获得“五好战士”“特等机枪手”等荣誉称号。很快,经过党组织考察,推荐他为党员发展对象。1962年6月,他正式成为一名党员。
1968年,陆绍芳光荣退伍返乡,并被安排到杨柳井乡骂然大队任村党总支书记。因为道路不通,他靠步行1个多小时才到达村里,开始了14年的支书生活。要想富,先修路,陆绍芳深刻地认识到村里发展的瓶颈,他言出行随,立即带领村民开始修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年村里没有资金,无炸药开山、无工具开挖、无车辆运土、无机械夯路基,陆绍芳就带着村民迎难而上,扛着铁锹、锄头埋头奋战,历时8个月才修通了5公里的进村路。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正值农村大力推行“包产到户”,提倡定产到田、包产到户,县里把骂然村列为“包产到户”示范村。土地怎么承包到户?为了尽量做到公正,陆绍芳按照土地肥瘦搭配、老弱病残户优先、党员干部最后分的原则,实行“三包”制度,得到了群众的拥戴。
“我当支书,生产队分哪一片给我都行,所以我家分到的土地就比较差一点,但是我也坚持带头搞‘三包’。包工,我家需要的多少工我全部完成;包产,我家每年的供余粮一点都不少;包肥,我家也养牛,肥料不够的,该到路上去捡的就去捡。”陆老说。
说起如今骂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陆绍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从过去的贫困到现在的小康社会,内心很高兴,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
“我是一名老党员,要带头参与家乡建设,要做好榜样。入党的时候也宣誓了,要奋斗终身。”这是陆老说得最多一句话。如今,他虽然已经不在村委会工作,但他依然不忘党员初心,主动参加村委会组织的各种会议,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此外,每当看到路边、花坛里有杂草和垃圾,他就会主动带头清理,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加入建设美丽家园。
(广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卢吉艳 胡俊)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审核:侯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