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舌尖上的变化见证老百姓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19-10-04 09:22:49
《70年 ,民生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百姓舌尖上的变化:从“吃饱就好”到“吃得健康”。

日前,记者来到原粮食局旧址找到了从粮食局退休的老干部张启贵。他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从1953年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各种票据开始铺天盖地的进入社会。说起当时的粮食购买问题,张启贵仍记忆犹新。

退休干部 张启贵:
那个时候是统购统销,国家的粮食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一个购粮本就专门来粮店里买米、买面粉,搭配着的,20%的面粉,10%的苞谷,剩的才是大米。

交谈中,张启贵还说,五六十年代,很多人不求吃好,只求吃饱,就连现在人们觉得极为普通的鸡蛋炒饭,也是偶尔才能吃上一回,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国开始逐步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有了一些改善,但老百姓依然要每年上交一定数量的公粮。
退休干部张启贵:
当年分任务的,有谷子、玉米、小麦、花生、黄豆、荞子都要上交。

到了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40年的“票证经济”终究变成历史,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退休干部张启贵:
吃的有了,用的有了,粮食政策放开以后,市场激活,栽的可以在街上卖,缺的可以在街上买,现在更好了,到处都有的是米卖,有的是肉卖。
据统计,从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间,农民给国家缴纳了7000多亿公斤粮食,农业税也成了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到了2005年岁末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的历史,从2006年1月1日起,百姓就不再需要向国家上交公粮了,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转型新时期。
采访中,当记者问起张启贵对粮食工作的评价时,在粮食部门工作了44年的他,多次眼眶发红,很是感慨。
退休干部张启贵:
还是爱这份工作的,从我做粮食工作,闭着眼睛我都能说出一大堆。现在国家建设也好,人民生活也好,农村的困难户有低保,像我们退休工资也保证发,我很感谢国家。
从张启贵的回忆中,让我们从中了解到那些困苦年代里人们的餐桌文化,那是一个时代人民生活的缩影,从吃饱就好到吃得健康,我们看到了老百姓享受到的越来越多的舌尖上的美味,也看到了我们的国家正在一步步变强变大。

市民王进素:
我出生在80年代初,应该说在80年代初90年代初这个阶段基本上没有餐馆这个概念,这几年随着老百姓的生活都有改变,隔三差五就要约着同学,要么在家聚,要么就在外面找个自己中意的餐馆就聚一下。

市民王吉:
我最为一个90后了解父辈祖辈吃的东西都是在电视上看的,现在我们90后能吃饱穿暖,作为一个90后真的很幸运,很幸福。
砚山县酸锅锅店老板布玉菊:
现在吃饭已经上升到社交、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百姓生活条件好了,追求的生活品质就高,我们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就勤勤恳恳的做好我们的餐饮,用我们美好的生活向我们伟大祖国献礼,祝我们的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好。

据相关部门统计,砚山县195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3230吨,1960年粮食总产量下降为38770吨,改革开放以后,全县粮食总产量在1980年上升到63505吨,在1999年突破了粮食总产量十万吨的大关,创下139200吨的高产收益。从2000年以后,每年均实现了粮食高产的目标,截止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上升到294089吨,今年,有望突破300000吨的产量。农业总产值也从1952年的1094万元,上升到2018年的434490万元,今年有望继续实现高产值。
(本台记者 张卫姣 王艳霞)
编辑:骆丽
排版:曾炜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