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红色老寨(组章)
发布时间:2019-11-20 17:22:34
麻栗坡县天保镇的老寨村,是一个民风纯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壮族村落,解放前曾是边境贸易的集散地,时至今日,在老寨村前的都龙山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沧桑的古驿道,正是这条崎岖不平的石板路,牵动着老寨村的命运,书写着老寨村的历史。
解放麻栗坡的星火从老寨燃起
1926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派遣时任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筹备委员杨青田(又名杨兰春,中共党员)、王复生回云南,准备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和筹建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云南唐继尧政府为阻止中共党员进入云南,在边境一线严格封锁检查。杨青田从广州进入越南海防,经老街入境云南河口,在接受检查时引起了河口督办署的注意,派密探跟踪监视至昆明,杨青田到昆明开展工作受阻,身处险境,与王复生先后离开昆明。6月,杨青田返回路经麻栗坡,到达老寨村(原交址城)时,由于时逢炎热夏季,加上长途跋涉疲惫,患上恶性疟疾,遂秘密隐居在老寨村阮武祥家疗养治病。在治病期间,阮亨廷和阮武祥父子俩秘密带领杨青田装扮成生意人走村串寨,发展地下组织,向当地汉、壮、瑶族群众宣传马列主义革命道理,宣传国内革命形势和共产党的纲领,启发进步青年的阶级觉悟。年底,杨青田身体逐渐恢复,离开老寨经越南清水至河江返回广州。杨青田在阮武强家居住的半年时间里,点燃了解放麻栗坡的星星之火。
杨青田离开后,阮武强为了生计,经常赶马帮下河阳(今越南河江)做生意,1946年初,在越南朋友的介绍下与中共地下党员李廷纪、钟卓、卜建生、陆在良等人接触,大家用喝血酒的方式宣誓为党的工作奋斗终身,在他们的影响下,阮武强回村秘密开展地下串联工作。根据钟卓的指示,串联工作具体分三步走:一是串联亲戚、知心朋友和群众;二是串联穷人;三是成立民兵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工作。就这样阮武强先串联了自己的大儿子阮明龙(当时的保长)、龙德福(当时的船头副汛长)、杨昌贵等人,同时,利用走村串寨做生意的时机,串联了船头、天保、麻栗坡、茨竹坝等几十个村庄上百人,暗中成立联防队和民兵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工作,为解放麻栗坡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武工队进驻老寨
1948年7月,中共桂滇边工委为了加强边疆武工队力量,加快农村据点建设,为部队回滇作战打好基础,派出钟卓、梁展、卜建生、庞仲、项有贤等武工队员,从越南清水河进入麻栗坡开展串联工作。
武工队员分为两个小分队,一个小分队由钟卓任队长,从老寨、豆豉店、样色,向麻栗坡中心区发展;另一个小分队由梁展任队长,从南温河、城子上、瓦渣、猛硐,向马关境内推进。
钟卓跟老寨村的阮武强其实早就认识,并且一起喝过血酒,但是因为阮武强的大儿子阮明龙是保长,工作队员住在阮家不太合适,为安全起见,掩人耳目,他们住进老寨村的侯玉明家。
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便于开展串联工作,钟卓装扮成卖盐的小贩,每天走村串寨,私下里向群众表明自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武工队员,受党的委派到边境帮助穷人、组织穷人、团结穷人,为的是推翻蒋家王朝,推翻国民党麻栗坡督办、对汛和乡保反动统治,同时向一些民族上层人士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和争取他们配合工作,支持革命。
钟卓的到来,让侯玉明看到了穷人翻身的希望,他悄悄对7岁的儿子侯兴平和10岁的女儿侯兴琴说,钟叔叔是好人,是来救咱们穷人的,我们一家都要保护他的安全,千万不能跟外人说钟叔叔住在咱们家。
两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对外绝口不提家里来了陌生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钟卓的行踪逐渐被村里人发现,并上报保长,怀疑这个卖盐的小贩是共产党派来的武工队员,叫保长把钟卓抓去审问。保长迫于无奈,又不能对外人解释,于是在1949年农历清明节那天中午,背着火药枪,手里拿着一根麻绳,带着两个人准备到侯玉明家捉拿钟卓。
正在门口玩耍的侯兴琴和侯兴平姐弟俩看到保长朝自家方向走来,赶忙告诉父亲。侯玉明情急之下只好让钟卓躲到楼上装包谷的大竹筐里,然后在竹筐里撒上厚厚的包谷壳。侯玉明刚从楼上下来,保长一行三人就进到家里。
保长问侯玉明家里是不是来了陌生人?侯玉明说前几天来了个卖盐的,已经走了。保长看看家里没有外人,只好悻悻地离开。
为了保证钟卓的安全,侯玉明安排钟卓白天躲到老寨前面都龙山的一个山洞里,晚上在他的带领下偷偷到群众家里搞串联。侯玉明还在家里楼梯下面的墙上挖了个洞,平时用簸箕挡住洞口,一有风吹草动,就让钟卓从洞口钻出去,躲到屋后的树林里。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由于坏人的告密,钟卓的身份逐渐暴露,侯玉明感到情形万分危急,只好动员钟卓转移地点,他也不得不躲到八里河东山的一个山洞里,靠附近村庄里一位亲戚每天送饭照顾,才熬过那段恐怖的日子。
钟卓离开老寨后,进入样色继续开展串联工作,并设法与当时在麻栗坡中学工作的地下党员梁惠取得联系,两人一起到越南清水向中共开广工委书记岳世华报告麻栗坡的串联工作,之后又去河阳找到桂滇边工委的郑敦,去官坝找到了桂滇边工委情报处的郭芳。
1948年9月中旬,桂滇边工委决定撤销中共麻栗坡特别支部,成立由郭芳任工委书记,郑钧任副书记,钟卓、梁惠、黄英为委员的中共麻栗坡特别区工作委员会,有组织地开展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在许多村寨建立了民兵护乡中队、民兵大队和农会组织,为开展武装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10月13日,钟卓、卜建生与民兵负责人杨贵昌、韦继银组织民兵攻打船头副对汛;1948年12月20日,钟卓、卜建生率领落水洞一带民兵逼近县城,参与解放麻栗坡的战斗。1949年1月10日,麻栗坡全境解放,成为滇东南地区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钟卓又踏上新的革命征程。
1984年2月29日,已离休在家的钟卓时隔35年后从昆明寓所致信侯玉明之女侯兴琴,信中追忆当年往事,对侯玉明一家为保护革命者所付出的一切表示深深的谢意!
陈赓将军夜宿老寨
1950年1月,越南正处于抗击法国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的艰难时期,越共中央总书记、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徒步17天穿越丛林,乔妆打扮秘密来到中国,请求中国政府对越南争取独立的斗争给予大力支持。
胡志明主席一路辗转到了北京,先后受到刘少奇、周恩来以及刚从苏联访问回国的毛泽东主席接见,对其请求中国政府派一名懂政治、军事的将领到越南帮助指挥作战事宜,中共中央研究作出决定,指派陈赓将军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前往越南执行这项事关越南北部战役胜败的艰巨任务。
7月7日,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政府主席陈赓率领援越军事顾问团从昆明出发,先乘坐小火车到开远,又转为步行取道麻栗坡前往越南,协助越南人民军总指挥部指挥越南北部抗法战役。
经过十余天的艰难跋涉,7月19日下午1点多钟,陈赓一行风尘仆仆来到麻栗坡。
为掩人耳目,陈赓一行人员在来到麻栗坡的途中,就换上越南军人服装,他们的真实身份只有市委少数领导知道,对外则称他们是中国帮助在砚山培训的越南部队。
在麻栗坡驻扎期间的安全保卫、保密工作,早在接到上级通知之后,麻栗坡市委就从公安队伍中抽调精兵强将,化妆成一般老百姓,在各街道、出入路口秘密监视,做好一切应急准备,严防敌特、土匪的伏击破坏。
住宿地点位于麻栗坡老街心市委大院内,前面是大街和一条大通道,后面是长有茂密森林的山坡,遇特殊紧急情况,可迅速集中,短时间分散。
7月20日上午,陈赓一行离开麻栗坡,沿着密林间的崎岖小路前往船头,到老寨村时天色已晚,为安全起见,当晚借宿于老寨村农民龙德福家。
为保证陈赓在老寨村的食宿和安全,善良的老寨村民自愿捐出家里的米、面、蔬菜、鸡蛋和腊肉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全村20余名青壮年自愿组成护卫队,在村内各个路口站岗放哨,协助陈赓随从人员做好安保工作,确保陈赓一夜平安,第二天一早起来继续赶路,从船头进入越南,与先期到达的政治代表、军事代表韦国清等同志会合。几天后共同与胡志明主席和国防部长武元甲见面研究越南北方战事。
陈赓按照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指导思想,结合越南官兵的军事素质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法军占领的据点情况,经过周密的思考分析,否定了国防部长武元甲主张先打高平重镇的想法,提出先打法军兵力较弱的东溪、七溪、溪山,然后再打法军重兵把守的高平。胡志明主席和武元甲部长采纳了陈赓提出的作战方案,指挥部队于9月16日开始向东溪法军据点发起猛烈攻击,经过3天的激战,于18日8时全歼东溪守敌270余人,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及其它军用物资,越军士气大振,后又逐一端掉其他两个据点。
10月7日,越军趁胜攻击,全歼法军高平据点萨克东兵团。
在陈赓指挥的越南北方战役中,共歼敌8000余人,收复5个市、13个县城,解放了750公里的中越边境线,法军势力范围被推回到内地。越北地区的胜利,为越南抗法战争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帮助越南,为其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陈赓将军夜宿老寨的经历,已深深地融进老寨村的历史。
老寨村的 “支前民兵突击队”
老山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四师五团八连进驻老寨村前的都龙山下。
1984年3月31日,八连接到上级命令,准备炮火反击入侵之敌。4月1日,连长周宗云带领前沿观察所的战士们,趁着浓雾,抵近到边境前沿,对敌重要目标实施侦察,摸清了敌情。战斗一打响,敌人就遭到我炮火毁灭性的打击。第二天,越军加强观察,发现了八连前沿观察所,立即调集82迫击炮、120迫击炮、105榴弹炮、85加农炮、122榴弹炮、160迫击炮,采取“筑火墙”的战术,疯狂地对我观察所开炮,企图对我进行报复。
一群群炮弹像蜜蜂一般向前沿观察所飞来,炸声如雷,弹片横飞,整个山头都在颤动。兄弟连队两次向指挥观察的首长喊话,要求转移战斗队形。但是,敌人打炮,正是快速捕捉目标的大好时机,在生死面前,在关键时刻,侦察班长卢志贵首先跳出堑壕,以敏捷的动作靠前侦察敌情。战士们受到卢志贵的鼓舞,纷纷从堑壕里跳出来实施抵前观察,很快发现了敌机动步兵和一个观察所,并立即向指挥所作了报告。在我炮兵的猛烈反击下,敌机动步兵被击退,观察所被摧毁,有效地压制和摧毁了敌人的火力。
4月28日,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响了,八连前沿观察所奉命配属某团向前推进,一路上,枪声、炮声不断,炮弹不停地把路上的树木和竹子炸断。他们时而卧倒,时而前进。下午3点准时赶到老山南侧50号高地下面的观察所迅速开展抵前观察。排长陈挺正在观察目标,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气浪把他掀倒在地,望远镜也震掉了。他立即爬起来拾起望远镜又继续观察。这天,前沿观察所的同志多次冒着敌人的炮火袭击,终于发现了越军的炮阵地,在八连的炮火反击下,摧毁了这个炮阵地,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
4月29日,八连前沿观察所又遭敌炮火狂轰滥炸,猫耳洞被炸塌,战士张新峰被埋在泥土中。连长周宗云和另外4名战士冒着敌人炮火,用手挖开泥土,终于把张新峰救了出来,张新峰从泥土里爬出来,接着观察。在战斗中,观察所有7名战士受伤,但没有一人下火线,始终战斗在最前沿。从捕捉目标到炮弹出膛,要经过10多个人的计算和操作,中间稍出纰漏都会影响射击精度。战斗情况千变万化,异常情况随时会发生。不论出现什么情况,八连的干部战士心里总是装着一个“快”字,侦察兵捕捉目标以秒计算;指挥员确定目标以秒计算;计算兵计算诸元以秒计算。从4月2日到5月6日的34个日日夜夜里,八连观察所的侦察兵们迅速发现50多个目标,并把情报准确地报给后方,使我方炮火就像长了眼睛,一次次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5月3日,前沿观察所在连长周宗云带领下,在几十秒内,捕捉了越军一个炮阵地,计算出了射击诸元。阵地指挥员和炮手们不顾呛人的硝烟,密切协同,快速发射,使敌人正在发射的3门炮火,转眼间全飞上了天。
在老山地区对越作战中,八连不仅曾经与兄弟连密切协同,仅用8分钟就歼灭越军一个85加农炮营,在“两山”反击战中创造了一个以快制快的奇迹,还对敌32个目标实施35次射击,全部首群命中,摧毁敌人7个阵地上的钢筋水泥工事、3个炮阵地、4个弹药所、击毁敌火炮19门、军用车15辆,3次打退越军的增援部队,有效地支援了步兵歼灭入侵之敌。
1984年9月4日,八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老山神炮连”荣誉称号。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八连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离不开老寨人民的大力支持。在对越作战期间,老寨村的民兵营长龙正光与候兴平、侯兴昆、侯兴安、蒙正禄、张武荣等10余位青壮年自发组成“支前民兵突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为部队运送炮弹,隆隆的炮声从早响到晚,炮管都打红了,浇水降温后接着打,很多民兵耳朵被震聋,失去听觉,更有甚者,耳膜震破,流出鲜血,但他们仍然顽强坚持,不下火线,在战火中谱写出一曲军民团结的青春之歌。
老寨村还有一个特殊的支前民兵阮德标,他 1982年7月从文山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南温河区中心卫生院工作,收复老山的战役打响后,前线告急,麻栗坡县委政府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动员令,要求南温河区组织一个连的支前民兵支援前线,医院要抽调一名医生参加支前民兵。当时22岁的阮德标听说后主动向医院领导提出申请,要求加入支前民兵连,于1985年2月4日开赴老山前线。到前线后,民兵连每天冒着枪林弹雨,在布满泥泞的小路上扛着弹药和军用物资翻山越岭送到各个阵地,一天要走2至3个来回。在2月11日收复八里河东山的战斗中,阮德标所在的民兵连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参与运送伤员20余人,顾不上喝一口水,啃一口干粮,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但每个人都无怨无悔,只想着如何完成任务。在阵地上的三3个月,民兵们没有洗过一次澡,衣服只有两套,上阵地一套,回到帐篷换上另一套。3个月的时间里,共运送弹药物资2万吨以上,圆满完成前运后送的任务,阮德标所在的民兵连集体荣获3等功。
迎来机遇华丽变身的老寨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守土卫国战争,使麻栗坡逐渐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老山更是举世闻名。在战争中孕育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已成为麻栗坡各族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战争,麻栗坡的发展被耽误了整整十年。为充分挖掘战地文化,发展红色旅游,麻栗坡县委政府全力打造“英雄老山圣地,中国祖母绿都”两张特色文化名片,推动“老山圣地”4A级景区建设,处于景区内的老寨村,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道。
2015年,紧邻南疆记忆陈列馆和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的老寨村被列为云南省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示范点,各级领导深谋远虑,下定决心把老寨村打造成红色旅游村民俗村。
2019年4月,“老山圣地”景区转型升级进入试运营阶段,老寨村也在发展中得到了华丽变身的机会,紧紧围绕南“疆记忆陈列馆——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地雷博物馆——老山栈道——猫猫跳峡谷——清凉洞——将军洞——天保国家级口岸——老山”这一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发展旅游经济。
老寨村群众以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民宿客栈、开办农家乐、开发民族特色食品和旅游纪念品,种植香蕉、火龙果、百香果、生态茶叶、生态竹笋,推出特色垂钓鱼塘、生态香猪、土鸡等,促进景区周边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如今的老寨村,家家户户住进庭院式的壮族民居,房前屋后鲜花绽放,绿树成荫,村民走在宽敞整洁的马路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甜蜜的笑容。立在村口的巨石上,镌刻着两个红色的大字:感恩。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饱含着老寨人民对党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