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山州:当党建邂逅乡村整治

发布时间:2019-12-10 10:50:56   阅读 925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治理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关系乡村振兴的成败。我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努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

美丽乡村—黑鱼洞.jpg

以堡垒建设为根本,不断夯实“三治”基础

强化农村基层党建,是我州在乡村治理中的“固本”之策。对此,我州通过抓组织、强核心,探索实施“三项行动”,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能人治村”行动。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组织谈话、主动承诺等8个步骤,对4.8万名村组干部进行2轮联审,清理补齐村(社区)“两委”干部205名、村(居)民小组干部928名,对开展联审工作不严不实的12名干部进行问责。对968个村(社区)书记进行县级备案管理,调整或撤换村(社区)书记95名。全覆盖组建青年人才党支部104个,探索推行人才准入、结对帮培、实践锻炼、直接发展、推优选任的“五位一体”培养体系,由乡镇直接培养村级后备力量1334名,有64名进入村“两委”班子。实施“清零消薄”行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让村级集体经济壮大起来,村级组织强大起来,村民富裕起来。按照“消除空壳村、扶持薄弱村、壮大富裕村”的思路,通过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全州884个村均有集体经济收入,846个村达2万元以上、91个村达5万元以上、25个村达10万元以上。近年来,全州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有效益”,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说话办事都有人听。实施“感恩教育”行动。结合弘扬和传承“西畴精神”、老山精神,整合各级资源,建设完善一批文明实践中心,实施以书记讲党课、干部讲政策法规、技术能手讲技能、党员讲奉献、群众讲党恩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培训“五讲”活动,教育党员和群众珍惜美好生活,消除“等靠要”思想,让群众干有方向、干有激情、干有思路、干有本领、干有榜样。

双龙营六湾波村新农村。.JPG

以“一约四会”为抓手,让农村自治“实”起来

走进富宁县洞波乡西六村,只见八角林中楼房林立、院落整洁,一派和谐的景象。村里的理事会,各姓都有代表。平时村里出现什么问题、矛盾,“四会”会及时通过座谈、协商等形式进行有效调解。推选出来的“好能人”“好媳妇”“好儿子”“好学生”“好干部”“好公婆”6类好人代表,通过自己讲、群众议的方式,向村民们展现了道德风尚故事,构筑了无赌、无毒、无盗、无抢、无诈骗“五无”新瑶寨。麻栗坡县天保村把村务管理和群众民主自治结合起来,通过向村民征集意见,让村民的事情村民说了算,刹住“人情风”。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给天保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全村办酒席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85%左右。

依托“一约四会”,推动村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真正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一约四会”是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的简称,是一项改变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村民自治制度。我州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对农村移风易俗、美丽乡村建设等进行监督、指导,推动村规民约有效执行。针对人居环境整治难题,通过建立村“两委”主导、党员带头、村民共同参与的村级自我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五分钱工程”,构建了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业自己创的良好机制。

靓丽新农村.jpg

以化解矛盾为重点,让农村法治“严”起来

让村民们达成共识,不光需要“有事就商量”的自治,同样需要刚性约束的法治。“村警务室”或“调解室”的诞生,就是我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智慧结晶。

近年来,我州积极开展“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在各村委会普遍设立了村警务室,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为群众“零距离”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解答等法律事务,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同时,结合各村村史,通过“乡愁”文化、农耕文化、移民历史等内容,打造了文化广场、平安小区等各具特色的示范点,实现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促进社会和谐有序。

在处理矛盾纠纷中,坚持法治与微治相结合,创新建立了基层“微治理”体系,在村组两级全面建立以村民小组长为骨干,以“两代表一委员”、返乡“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法官)”、医生、教师等四类群体为主导,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民调节组织,将调解“单人舞”变为劝调“集体舞”,形成小微纠纷由组张罗,一般纠纷由村召集,重大纠纷乡出面,疑难矛盾县(市)统筹的局面。对涉及邻里纠纷、土地边界、房屋建设等问题,坚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联合防控”的原则,由业务部门牵头,乡(镇)司法所配合的调解模式,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对社区矫正人员定期进行走访,组织参加各类公益劳动,让法治在乡村治理中权威地位不断增强。对突出信访问题进行逐案分析并交办,定包案领导、定解决措施、定处理时限,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群众不息诉不放过,努力营造良好信访法治环境。探索推行“矛调跟着项目走”制度,通过坐班门诊、进村出诊、集体会诊、上门复诊的“四诊疗法”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全州968个村(社区)均配备了专职综治专干,各村小组配备综治信息员1名;设人民调解委员会1121个(其中村调委会901个,乡镇调委会101,街道调委会3个,社区调委会57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19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人民调解室26个)。近5年来,人民调解案件成功率达98.69%。西畴县更是实现了全县1500多个村寨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600多个村寨连续10年不发案,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20年为全州最低水平,连续14年实现命案全破,创造了西畴治理新现象。如今,在七乡大地,法治之风一路吹拂,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经成为老百姓的共识。

3乡村旧貌换新颜.jpg

以树立标杆为关键,让农村德治“活”起来

乡村德治实现常态长效,要让有德者有“得”。一方面积极搭建“道德”与“获得”的联系通道,让有德者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模范的评比与示范带动,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感恩意识。如今,一种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向上向好的良好风尚,正慢慢养成。

让有德者有“得”,先把标杆立起来。我州运用绘制生活场景、本土人物代言核心价值观等方式,因地制宜的打造了乡贤文化巷、家风展示墙、乡村明星榜、聚贤榜和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与环境相融合,评选一批最美党员、最美村官、最美家庭、最美儿媳(公婆、女儿),积极开展“传承好家风家训家规”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等鲜活事例,真正让农民群众看得懂、记得住,形成自我推动力。

让有德者有“得”,先激发群众参与。为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建设“道德银行”,通过设立“幸福超市”,采取以“劳动换取工分,以工分换取商品”的形式,在幸福超市兑现物资,实现扶贫与扶志并举,帮助贫困户破除“等、靠、要”消极思想。自2018年7月以来,全州共建“幸福超市”276个,让档卡户通过劳动积分在“幸福超市”受益。“大家利用空闲时间为村上干点活,村里变得干净了,自己还能兑换些生活用品,挺有成就感的。”马关坡脚镇嘎迪村下寨村小组陆贵元笑呵呵地说。兴街镇拉孩村党总支书记刘丕荣表示:“简单给钱给物不是长久之计,关键是要激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他们知道,劳动才能得到幸福的果实。”

让有德者有“得”,先树立鲜明导向。把德作为村组干部培养的重要标准,只有社会反映良好、过得了群众关的同志,才能被纳入推荐名单。在各乡镇培养的村组干部、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和模范代表时,优先推荐申报为上级“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各类评选表彰人选,并通过严格组织程序和层层把关,才推荐为后备人选。这些力量也成为播撒道德文明的火种,正形成燎原之势。

(通讯员 盘得胜)

编辑:刘 梅

排版:罗 钢

审核:李正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