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坐落在北回归线上的古茶山 ——探访西畴县坪寨古茶树居群

发布时间:2019-12-13 09:48:48   阅读 173451  

茶山一角.jpg

茶山一角

这是一片片坐落在北回归线上的古茶山,因藏在深山而鲜少被世人知道;这是一株株在山间披风汲雾数百年的古茶树,默默在深山里散发出特有的馨香。它们没有高大挺拔的身姿,也没有鲜艳夺目的花朵,却因种质资源丰富和独特性,跻身于西畴植物界“二宝”之一,与被喻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华盖木并驾齐名。西畴坪寨古茶树居群,因其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品饮价值及开发潜力,在中国古茶树起源调查的早期即进入了国内茶学专家学者的视野。

这是一座座怎样神秘的茶山?在数百年的时光流转中有着怎样迷人的故事?在一个雾霭沉沉的冬日,记者随文山州首位国家二级评茶师、文山学院茶学特聘讲师杜岑老师来到西畴县法斗乡坪寨村考察,走进这神秘美丽的古茶树居群,感受它们在时光流年中焕发出的特有魅力。

长势繁盛的古茶树.jpg

长势繁盛的古茶树

北回归线上,古茶树是一种静美的存在

相关资料显示,西畴县位于东经104°22′~104°58′、北纬23°06′~23°3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县域境内,西畴县因此被喻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法斗乡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拔条件及地质特征,在这里形成了特有的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环境,法斗乡境内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在亿万年中保有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为这里的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从而生长着一片在全国都闻名遐迩的原始密林——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1978年,植物学家刘玉壶就是在小桥沟自然保护区的原始密林中,首次发现了华盖木高大伟岸的身姿,并将其命名为“华盖木”,自此,被喻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华盖木进入了木兰界专家学者的视野,“华盖木故里 中国木兰之乡”的西畴美名由此而来。

我们此行所要探访的古树茶山所处的村子——坪寨村,就在距离小桥沟原始密林约10来公里的山腰上。汽车在乡村公路上蜿蜒盘行,渐入林区,不时听到车窗外鸟鸣啾啾,成群的鸟儿展翅从林梢掠过,目及之处,青翠的林色养人眼目,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脾,雾气也越来越浓郁了。

“高山云雾出好茶”,看着眼前这番有别于城市的清新景象,心里对古茶树群的期待越发被撩了起来……

坪寨村渐近,目光透过车窗,不时看到公路边零星闪过一些茶树的身影,杜岑老师不时提醒我们:“看,这里有一棵古茶树!”“看,那棵也是古茶树!”……正当我们目不暇接间,汽车停在一座山腰上,杜老师带领我们爬上公路坎上的山坡,环指四周对我们说:“看,这片山坡上还有更多的古茶树!”

沿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放眼望去,这些古茶树零星散布于山坡上,有的三四米高,有的七八米高,最高的也不过十五六米,看上去似乎其貌不扬。然而,我们还没有走到树下,就闻到了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吸引我们不由自主地靠近它。来到树下,但见枝丫上还零星挂着一些没有凋谢的茶花,透过凛冽的山风,清香就这样扑鼻而来,莫名地让人感觉心头一暖。细细地端详这些花儿,洁白的花瓣整齐而紧密地排成一圈,簇拥着中间鹅黄色的花蕊,茶花的花冠大小不过三四厘米,却有着蜜一般特有的馨香,令人不由得沉醉其中。

在这些古茶树旁,我们还看到了一些零星散布的桫椤树,桫椤树与古茶树在山坡上相呼相望,相映成趣。桫椤树是一种古老的蕨类植物,出现于距今约3亿多年前,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早1.5亿多年,因此具有“植物活化石”、“蕨类植物之王”的美誉,被许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杜老师告诉我们,现今还能看到桫椤树生长的地方,大多具有古老而丰富的植被生态,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的存在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古茶树与桫椤树伴生在同一片山坡上,进一步印证了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地带的物种古老、地质构造特殊、气候适宜。因此,生长于此的坪寨古茶树居群,其科研价值不可估量。”

杜老师这番话,让我们不由得对生长于此的古茶树越发萌生了珍视之情。仔细地打量这一株株枝繁叶茂、葱茏劲秀的古茶树,它们没有高大挺拔的身姿,也没有夺人眼目花朵,只有树干上被岁月侵蚀过的痕迹,以及枝丫上寄生着的一些苔藓等植物,似乎在默默地告诉世人,时光如何在这里穿梭,岁月如何在这里流逝,它们在时光流转中经历了怎样的风霜雨雪。

打开手机定位软件,所处的地理位置显示:海拔1393米,东经104°44′,北纬23°19′,正是北回归线地带内!西畴坪寨古树茶山,这是一片真正意义上落在北回归线上的古树茶山!

古茶树的代表性植株之一A.jpg

古茶树的代表性植株之一

遗世而独立的“明星古茶树”,惊艳了多少专家学者的目光

在这片山坡上,其中一株枝干虬曲苍劲的古茶树,特别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只见它枝柯交错、树冠相叠、浓绿如云,在虬曲苍劲的枝干上附生了一些苔藓,仿佛是长满了岁月的皱纹。它既不言,也不语,只不过是静静地屹立在山风雾霭间,莫名就给人一种泰然沉静的美。杜岑老师告诉我们:“这是西畴坪寨古茶树居群的代表性植株之一,已记载于《中国古茶树》、《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文山茶叶》等茶学专业著作中,许多国内著名的茶学专家学者特意来这里与它合影,堪称是一株茶学界的‘明星树’。”

对于我们急于知道这株古茶树的树龄,杜老师说,目前出于对古茶树保存的考虑,尚未有植物学专家学者特别针对这株古茶树的树龄进行准确判定,但专家们将其与生长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上树龄800多年的“茶树王”进行参照,南糯山“茶树王”的树高、冠幅等树体数据仅有这株树的二分之一,两相参照,可见这株茶树年纪之古老。杜老师这番解答,让我们不由得对这株古茶树更加肃然起敬,数百年来,或许追溯到更早更远的时光,它就屹立在北回归线穿过的这片山坡上,以一种遗世而独立之态,凝望着山下的红尘阡陌。

“在我们所处的坪寨这个偏远的村寨周边,经茶学专家考察确定的古茶树代表性植株有几十株。”杜老师介绍,云南是茶的故乡,云南古树茶更是因其资源稀少、品质极佳而深受茶友的特别青睐。然而,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古茶树仅仅是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一带,许多人并不知道,在文山州境内的麻栗坡、西畴、马关、富宁、广南、文山等县(市),也分布着大量的古茶树。据专家考察分析,文山州地质基础古老,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植物的多样性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因此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以西畴县法斗乡为例,坪寨村、脱皮树、董有等6个行政村分布有古茶树,但因年代久远、种类丰富、人口迁移、生长年限长等因素,如果未经专业人士考证,几乎无法判定哪株是野生型的古茶树,哪株是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树。据不完全统计,法斗乡古茶树分布面积约9000亩,总数约3万余株,在当地形成了特色的古树茶产业经济,为助力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古茶树上寄生的菌类.jpg

古茶树上寄生的菌类

杜老师介绍,20世纪以来,文山州的古茶树资源以其分布广泛、种类众多而被越来越多的茶学专家学者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学专家虞富莲曾经多次到西畴县考察古茶树种质资源,并特意考察过坪寨古茶树居群。虞富莲长期从事茶树育种和种质资源研究,是国内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资深专家,他在《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一文中曾经提出:“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根据目前属种最多的地区,也就是植物起源地区的通论,可以认为,滇东南的广南、西畴、麻栗坡、马关、屏边、金平等地是茶树的起源中心。”

此外,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博士杨世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标”起草人和制定者、云南农业大学茶学博士生导师周红杰,云南省茶科所原所长王平盛,云南省茶科所副所长刘本英等茶学、植物学专家学者,也都曾经考察过西畴县丰富多样的古茶树资源,其中,坪寨古茶树居群大大激发了专家们的研究兴趣,坪寨古树茶产品以其优秀的感官审评感受赢得了专家们特别的青睐。

现有资料显示,在全世界的31个茶树种4个变种中,云南有23个种3个变种,而文山州仅初步命名的茶树就有9个种3个变种,其种类几乎占云南茶树种类的1/2,占世界茶树种类的1/3。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结合茶树分布的地质结构、气候带等因素进行论证,许多业内专家认为,文山极有可能是茶树的起源中心,因此,文山州内的野生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是研究茶树起源、原产地和人类栽培茶树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开发潜力。

听闻杜老师讲解这些鲜少被世人所知的茶学佚事,我们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天色渐暗。缭绕山腰的茫茫雾霭为这片山林描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迎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吸进鼻腔的是湿润的雾霭,我们不禁由衷地感慨:这真是一次奇妙的探访!

香气四溢的茶汤.jpg

香气四溢的茶汤

酒逢知己千杯醇,茶遇知音万众香

暮色四合,我们从茶山上下来,寻过晚饭,驱车开始返程。途经路旁的一个小村庄时,杜岑老师减慢了车速,道:“走,我带你们去喝一泡坪寨烤茶!”

停下车来,杜老师娴熟地带着我们走向一户茶农家。茶农程大哥与杜老师颇有深交,看见我们到来,笑眯眯地招呼我们在火塘边围火而坐,热情地向火塘里加了许多柴,把火烧得旺旺的,我们衣裳上从茶山带来的雾气,在热烘烘的火塘边很快就散去了。

“客来火旺,我们烤一罐坪寨茶吧!”说着,程大哥将装了古树毛茶的茶罐放置在火塘边,开始慢慢地烘烤。随着程大哥不时轻轻地抖动茶罐的节奏,茶罐里传出了“嗒嗒”的轻响声,伴随着这轻巧的声音,不一会儿,火塘烤茶独特的香味就弥漫开来。

这烤茶的味道如此熟悉,这是西畴县大山里纯朴的人们招待客人独有的热情;这味道又是如此香醇,这是在山间生长上百年的古茶树与世人对话的独特方式。这味道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不管你是从喧嚣的城市走来,还是从幽深的山谷归来,让人闻之抖落身上的疲惫,沉下心来安享当下宁静美好的时光……

正当我出神时,只见程大哥将火塘上方吊钩上烧开的沸水冲进茶罐,茶水从罐口溢出数秒后,迅速起罐,等沸茶水回落后,又将茶罐置于火塘边,茶水重新沸腾大约1分钟后,再次迅速起罐,随后将沸茶水倒入公道杯,给大家一一分茶。他动作娴熟而利落,神情专注而充满了愉悦之情,这是完全有别于茶桌冲泡的另一番民间茶艺风味。

双手捧起略微烫手的玻璃茶杯,端详着杯中黄明透亮的汤色,一阵馥郁的香气扑鼻而来。这茶汤闻起来是大山里特有的木质清香,伴随着一缕花蜜般的香气,轻轻地小啜一口,汤味纯正滑爽,立即感觉到口中渴止津生,浑身舒畅通泰,让人恨不能一饮而尽。又因它的来之不易,而舍不得痛饮,于是慢慢地品味其中珍贵,静静地感受其中的无穷滋味。

沉浸在品饮的美妙之中,大家的交谈都轻声细语,生怕一语高声就惊扰了这美好的时光。随行的一位茶友由衷地感叹道:“这般色泽和口感的极品烤茶,完全颠覆了我记忆中烤茶味道苦涩的片面认知。坪寨古树烤茶,每一盏都是无可复制的孤品!”

是啊,在每个人忙忙碌碌的一生中,能有几次品茗珍品的美好体验?除了上品的茶,上好的水,精湛的茶艺,品茶更重要的是怀有恬静淡然、轻松愉悦的心情,需要放下红尘中的种种繁杂琐碎。而许多人都因为忙于赶路,而忘却了出发的意义。

“酒逢知己千杯醇,茶遇知音万众香”,一罐烤茶喝淡了,大家仍意犹未尽,程大哥又盛情邀请我们上二楼,以另一种风味的茶艺相待。

上得二楼茶室,程大哥打开了电陶炉,招呼我们围炉而坐,拿出自产的紫叶单株古树茶,邀我们围炉烹茶。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在我们期待的目光中,蒸茶壶冒出了“嗞嗞”的轻响声,馥郁的茶香渐渐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少顷,汤成。茶汤分杯后,端在手里,一样的明黄透亮,一样的香气馥郁,所不同的是,这款茶的汤味在木质的清香中,又伴随着一缕浓郁的菌香味,轻啜一口,鲜、甜、润、滑、回甘、生津,无一不具,无一不足,口齿留香持久,令人回味无穷。

品茶间隙,我们从程大哥与杜老师的交谈中得知,当晚所品的这株紫叶古茶树,有一种非常特别的生物性表现,到了采摘期,其叶色会由绿色转化为紫色,此时茶叶中花青素含量最高,也是这株茶树的最佳采摘时机,茶叶的品质、口感均为最上乘。“正是因为西畴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古老的地质构造,加之特殊的气候环境,不仅形成了西畴县丰富多样的茶树种质资源,而且造就了‘紫叶’这样优秀、珍稀的特异型古茶树植株。世间鲜少有这样品质优秀的古茶树,今晚能品饮,皆是有缘人。”

言谈间,我不经意的抬头,透过茶室上方的玻璃屋顶,看到清澈的月光一泻而入,混沌的心间,柔情顿生:天涯无酒,只饮月色;时光无涯,茶醉今宵。感谢程大哥好茶相待!

洁白的茶花.jpg

洁白的茶花

采访后记:
此次茶山之行,作为一个文山人,我不由得为文山蕴藏着如此宝贵的古茶树资源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文山古树茶,了解它,保护它,宣传它,齐力打造文山古树茶名片,推动文山古树茶走出大山,形成文山特色的古树茶产业经济,为助力文山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期待有一天,文山古树茶能跻身国内名茶之列走向全国!

(记者杨发慧)

编辑:刘梅

排版:曾炜

审核:李正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