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点赞文山!水利扶贫“润”民生 致富“活水”涓涓流
发布时间:2020-01-26 13:34:45
骨干水源工程:破解城乡用水困局
饮水安全工程: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五小水利工程:打通农业生产“经脉”
水质净化工程: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文山市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贫困县,人均水资源量2600m3,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地形复杂,山高、坡陡、箐深,水资源分布不均,“因水致贫”现象突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文山市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打通了农田灌溉和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让广大群众吃上了干净、安全、放心水。
骨干水源工程:破解城乡用水困局
德厚水库是云南省水利“十二五”规划大型重点项目,也是文山州有史以来第一件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自2015年9月开工建设以来,通过建设者四年多的奋战,水库已于2019年12月18日成功下闸测试,标志着离正式蓄水又近了一步,“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观即将呈现。
德厚水库是一座以城乡生活供水、工业供水、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13亿立方米,为大(2)型水库,概算总投资22.7亿元。水库建成后,多年平均总供水量9449万立方米,将解决22.44万城乡人口饮水困难、9.28万亩农田灌溉及马塘工业园区(省级)、平远农产品加工园区(州级)用水问题。
骨干水源工程,是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乡居民饮水的“大动脉”;应急供水工程,则是覆盖城镇、进村入组的“毛细血管”。文砚平应急供水工程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供水水源为小河尾水库,承担着文山市的坝心、马塘、德厚等5个乡镇以及卧龙街道、文山城北盘龙河左岸片区和砚山县的平远、稼依、盘龙等地区22万余人和部份工业企业的供水任务。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饮水工程建设的加快,供水范围和供水人口均在不断增加,加之小河尾水库渗漏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导致坝心、秉烈、德厚、红甸、东山一带地势高的部分村寨供水不正常。针对这一问题,文山市通过水源置换减轻小河尾水库供水负担、调节文砚平供水管道水量分配、优化管道保障秉烈乡片区供水等措施,全力保障小河尾水库覆盖区域内群众的饮水安全。如今,文砚平供水片区之前受影响的6773户29710人(其中档卡户1267户5322人)的饮水隐患问题已基本消除。“原来买了洗衣机也只是个摆设,根本不敢用。现在正常通自来水了,终于可以放心使用了。”坝心乡黑桃寨村村民张庭贵感慨地说:“直到今天,我们才真正告别了取水难、存水难、用水难的苦日子。”
多年来,文山市紧紧抓住中央、省、州加快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洪除涝工程和应急供水工程。目前,全市共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各类水库97座,总库容23546.16万m3;配套建设了文砚平应急供水工程、布都—三七园区、德厚铁则—大龙、平坝—古木—柳井等一批农村饮水管网工程,全市供水干管网连乡连镇、辐射农村的供水体系基本形成,有效解决了城镇及农村35万人生活用水,新增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0万余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饮水安全工程: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饮水困难,是贫困地区的一大难题。把他们从找水、挑水的繁琐中“解放”出来,是撬开致富之门的一把钥匙。
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进水盆,洗衣、做饭都很方便。像这样再普通不过的场景,放到三个月前,平坝镇下寨村村民熊玉仙却不敢想象:以前早上要去挑,晚上要去挑,还要做农活,用水真的太难了。
饮水困难是平坝镇下寨村村民的一件心头大事。之前,村里的自来水因水管老化、杂物堵塞等原因早已断流,村民们只得到处寻找水源挑水喝,每天都为用水发愁。为解决村民们的饮水难问题,2019年7月,文山市投资30多万元实施饮水提升改造工程,从5.3公里外的底泥大箐引水到各家各户,如今已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现在太方便了,水在引到家门口,要多少就来抬多少,干净又安全,从此再也不用挑水吃了!”平坝镇下寨村村民熊玉仙高兴地说。
饮水安全事关脱贫攻坚的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大计和生命健康。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文山市始终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奋力实现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27497.3万元资金,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98件,覆盖供水人口34.05万人;建成分散式供水工程24052件,受益人口10.37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自然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6%;千吨万人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95%,其他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90%;按照云南省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的四项指标“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的要求,全市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已全部达标。
五小水利工程:打通农业生产“经脉”
深冬时节,走进红甸乡平坝寨村,一个接一个的小水池拔地而起,分布在广袤的田野里。这几天,村民权保安正在自家地里忙着安装滴管设备,他介绍说,前几年由于没有水源,他家40多亩的土地基本上只能种植一季玉米,收割以后整个冬季土地就闲置了。如今,市水务部门帮助修建的小水池就在地边,便利的水资源让他坚定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现在有了这些水池,不管种哪样都很方便,我打算把这40多亩地都栽上辣椒和洋芋,努力让今年的经济收入实现翻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盘活浅山干旱区土地,文山市提出“产业先行、水利跟进配套”的办法,全面推进建设以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为主的“五小水利”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多元化构建农民增收支撑体系,引导群众由传统大水漫灌向现代节水农业转变。2014年以来,全市共投入10960万元资金,累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项目12150个,总灌溉面积近1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受益人口近20万人。
如今,“五小水利”工程的遍地开花,不仅促进了传统种植业的变革,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同时有效推进了种植结构的转变,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特色产业种植,实现了土地常年不闲、蔬果四季有鲜,让昔日“不毛之地”成为了全市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腰带”。
水质净化工程: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净化追栗街镇片区水质是2019年文山市40件民生实事之一。据了解,芹菜塘水库承担着追栗街镇5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约1.3万人蓄饮水功能。近年来,随着水位下降,水库水体的铁、锰含量明显超标,达不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为保证片区群众饮水安全,文山市投资近600万元对2条供水管道安装了2台净水设备,对其余水质不达标的区域在原有已建新塘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再新建金洞水处理厂,对硝厂和科麻栗两个水厂进行技改。“现在净化水池的新建运行,片区水质已经符合国家的饮水规范要求。”文山市水务局项目办负责人熊小进说。
2018年以来,文山市投资718.9万元实施集镇供水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新建80m3/h水处理水厂6座,新建60m3/h水处理水厂1座,新建50m3/h水处理水厂1座;新建25m3/h水处理水厂5座, 新建15m3/h水处理水厂2座,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通净化工艺让浑浊的水源变得澄清,让集镇饮水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全市近10万群众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转变。
随着水利扶贫的深入推进,今天的文山市,处处都能感受到做好做活“水”文章为贫困村带来的巨变。很多村寨因水兴业、因水富民、因水美村,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高攀。
因为水利扶贫助力,全市100个贫困村、13601户57745个贫困人口均达到脱贫退出要求,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95%。脱贫“摘帽”是贫困的终点,也是致富的起点,在奔小康的征途中,水利助跑的实践仍然在深情演绎……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 黄启德 梁光海)
(编辑 李正红)
(排版 骆丽)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