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广南老百姓:“地里有产业,心里有盼头”

发布时间:2020-03-02 17:04:34   阅读 6622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

新一轮的退耕还林项目也给广南老百姓带去了诸多益处,广南全县初步形成乡乡有产业、有示范基地、有亮点的林草产业格局。

网络图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广南县严格遵循“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坚持严格范围、稳步推进,坚持加强监管、确保质量”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原则,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努力绘制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为建设“森林广南”“生态广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带动脱贫

为确保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顺利推进,使退耕还林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广南县将退耕还林项目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紧密结合,优先倾斜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倾斜“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退耕地入股或流转到新型经营主体,筑牢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培育发展以油茶、蒜头果为主的县级主导产业,适当发展花椒、经济林果为辅的乡镇区域性产业,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全覆盖”力度,培育退耕后续产业。强化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承包造林、合股造林、流转造林等模式造林,按照每50亩带动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模式,增加退耕还林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通过产业增收和务工增收带动贫困户实施退耕还林增加收入,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目标。2014年至2018年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4.3万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退耕还林面积4.51万亩,占总任务的18.6%,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099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877人,占全县贫困户总数35557户的11.5%,占项目实施退耕还林农户18874户的21.7%,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320.7万元。   

网络图

突出造血扶持

总结和借鉴前一轮退耕还林经验做法,用好新一轮“不限林种比例”这一政策,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树种选择上,坚持适地适树,结合农户意愿,选择以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较好的树种或品种为主。建设方向上,按照“整村推进,相对集中成片”的原则,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贫困户“造血”机能。经营模式上,推广“林+菌”“林+中药材”“林+禽”“林+矮杆作物”等模式,形成“长短、高矮、种养”多种结合的立体增收格局。通过政府引导和积极培育,自2014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共发展油茶、蒜头果、核桃、柑橘等经济林20.2万亩,全县形成了多层次、多结构的经济林产业链。通过几年科学经营管理,核桃、柑橘等经济林盛产期每亩可收入1500元以上,大多数乡镇实施工程区实现了产业能发展尽发展,“退”出了脱贫希望,“还”出了致富愿景,让广南老百姓“地里有产业,心里有盼头”。

突出利益保障

政策落实上,严格资金使用和管理,全面兑现直补资金,严禁截留、挤占、克扣和挪用。每年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维护退耕农户切身利益。经营形式上,严格按照退耕还林要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退耕还林要与县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原则,积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退耕还林建设,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引导农户将土地、退耕补助资金入股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进行合股造林,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实施退耕还林,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覆盖面。利益分配上,探索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入股合作、雇工付酬”“保底分红”等模式,构建有利于退耕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2014-2019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总任务35.3万亩(2019年任务按11万亩统计),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实施退耕还林面积30.5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实施退耕还林占工程建设总任务的86.4%,全县18个乡镇实施区域贫困人口充分享受到产业链上的利益。

网络图

突出项目监管

项目实施前,县林草局及时组织各乡镇开展年度退耕还林地块规划,落实并组织实施的退耕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名称和覆盖带动模式等情况,提交项目申报材料。县退耕办根据退耕还林政策符合地块条件,严格把关、审核乡镇上报的规划地块图层和申报表、退耕还林脱贫攻坚带动模式等相关资料,县级成立项目评审专家组评审批复后组织乡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规范项目审批流程,明确项目实施必须按照农户申请、核实地块、项目审批、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和检査验收等各环节。县林草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技术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将各项目建设任务细化到人、明确各项目建设责任人,强化项目规划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工程成效明显。项目实施后,县林草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当年实施项目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并按程序兑现补助资金。

突出科技帮扶

贫困户普遍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对信息把握和市场跟进的能力十分有限,必须授之以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工程实施中,广南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强化科技帮扶,增强退耕农户科学观念和参与意识,务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活动,切实解决农户不会种、不会管、不见效的问题。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方面作用,深入村组和农户开展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土专家”和“林秀才”。同时县级通过整合全县林业技术资源,通过邀请上级林科院的专家到乡镇上、到村开展林业技术培训等方式突出科技帮扶。自2014年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共开展油茶、蒜头果、核桃栽植、嫁接、修枝、整形等技术培训服务150余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群众参与程度高,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了退耕有直补、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酬、入股有分红、经营有收入的目标,工程助推脱贫攻坚效应得到充分释放。

网络图

据统计,2014年至2019年全县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5.3万亩,5年补助资金40655万元,其中:种苗造林费15490万元、现金补助费25165万元。截止2020年1月30日,共完成资金兑现21075.473万元。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带动,目前各项目乡镇已基本建成“新型经营主体(公司、合作社、承包大户)+农户+贫困户+基地”为覆盖带动模式的若干个林业生态产业扶贫基地,全县初步形成乡乡有产业、有示范基地、有亮点的林草产业格局。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广南县昔日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绿色经济长廊,一个个水土流失的贫瘠山村正变得山清水秀。退耕还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水土流失程度不断减轻,部分地方生态恶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实施后,农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的重要性,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全县实现了“政府得绿,社会得益,林农得利”的目标。

(王如阳)

(编辑 刘梅)

(排版 李霄文)

(审核 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