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援鄂日记丨陆宇翔:都是一袭白衣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发布时间:2020-03-11 20:26:43   阅读 1946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数白衣战士舍小家为大家,冲锋在前,不顾安危,全力奋战在战“疫”第一线。文山州人民医院EICU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陆宇翔也是其中一名医疗人员,从毅然决然写下请战书前往湖北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名“战士”。

文山州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后,陆宇翔身兼数职,肩担重任——云南省第六批援助湖北省医疗队医疗组副组长、专家组成员、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一病区医疗二组组长、中共文山州援助湖北医疗队临时支部委员会副书记。在前线披荆斩棘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发生着令人感动的故事,每一刻都值得珍惜和回忆。繁忙的工作之余,陆宇翔向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武汉……

武汉记忆—相逢何必曾相识

(云南省第六批援助湖北省医疗队员 陆宇翔)

从未想过会有这么一天,我会以一个医疗战士的身份再次踏上武汉这片土地。

三十四年前,我还是西南边城——文山,一个普通的八岁小男孩。第一次跟随父亲出远门,那是第一次到武汉,记得武汉三镇、江面上到处是我未见过的大轮船,火车站、码头上车来车往,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当年父亲不经意对我说,你再到武汉时,不知会是往后何年?

赴武汉之前,从各种媒体上,我们都已得知这里疫情形势的严峻,但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对“严峻”始终没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因为援助任务的特殊和紧迫性,云南省第六批援助湖北省医疗队147名队员事先都不知道将会被派往武汉或咸宁,或哪一个城市,哪一家医院。

夜幕中,医疗队专机缓缓降落。昔日繁忙的武汉空港如今空无一人,偶尔有从全国各地陆续到达的医疗队在大厅整队集结。站在队伍中,遥望远方那片灯火阑珊,我明白,那就是我们即将奔赴的战场。眼前让我想起电影《兵临城下》开场那一幕:前方战士在炮火硝烟中成片倒下、身后有成千上万人前赴后继,为的是保卫斯大林格勒这座英雄的城市。我们同样是为着保卫一个英雄的城市而来,只是将要前往的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是前方暗藏敌人千万,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瓦西里。

机场到驻地的高速公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辆,即将入城时,路边电子屏打出耀眼的红色:“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窗外寒风凛冽,大巴内窗玻璃雾蒙蒙一片,队友们努力的想看清楚窗外的世界,谁都没说一句话,即使是耀眼的红色也没能化解此时车内的寂然。

云南省第六批援助湖北省医疗队主要由大理、文山、玉溪三个地州147名医护人员组成,到达驻地后很快成立指挥中心、医疗组、护理组、感控组、后期保障组,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各组人员在指挥中心统一部署下各司其责,厉兵秣马,为与新冠病毒较量做着万全的准备。当接到指令,这批医疗队将进驻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全面接管一个病区时,大家既紧张又兴奋: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那可是疫情重灾区呀!这里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到两公里,武汉市中心医院一直是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队员们深知其中的危险,可是没有一个人在阵前胆怯。

“既然是特种部队,我们就该拿出该有的样子!”

“严格训练、科学防控就没啥好害怕的!”

......

队员们相互鼓励,豪情满怀,加紧训练,一丝不苟。在做好各方面准备后,医疗队专家组全体成员身先士卒,率先踏进后湖院区发热一区隔离病房与中心医院医生交接,进一步理清接管思路、熟悉工作流程。在中心医院“仁术百年、精诚至善”院训前,第六批医疗队全体医生立下誓言: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院方派来与我们接洽的彭凌老师,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产科医生,三十多岁,瘦高个。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言语很少。第一天带我们熟悉环境:哪里是工作区(清洁区)、污染区(隔离区)、缓冲区。在隔离病房向患者介绍:“这是千里迢迢赶来支援我们的云南专家,今后这个病区就由云南的老师们全面接管了”。我看见其中一位女病人,一边激动的连声道谢,一边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我们不停说着鼓励的话。那一刻,我们明白中心医院这些可敬可爱的同仁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理解新冠肺炎病毒对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厚厚的防护服包裹下的我们,汗水浸湿衣背,泪水溢满双眼。

接下来交接过渡的几天,因为病人数量较多、清洁区电脑不够用(云南、黑龙江、宁夏三个医疗队共用五台电脑),我们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彭凌老师总会默默地去饭堂为大家端来热乎乎的饭菜,一个人坐在值班室最不起眼的角落,背对所有人、小心翼翼地脱下口罩、小心翼翼地默默吃饭...

在中心医院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彭凌老师和我也慢慢熟识起来。防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的交谈也逐渐多了。有一天从隔离病房出来,他告诉我:“李文亮医生生前工作的地方就是这里,之前我们都知道了疫情的严重,只是没想到这么可怕!”我这才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是在处于全国疫情重中之重的地方工作了。

 “彭凌老师,您有小孩吗?”我问。

 “有一个,在家呢。”

 “待会下班回家见到孩子就开心了。”我说。

 “孩子和他妈妈送去外婆家了,都一个多月了,下班我就回家一个人隔离呢,想孩子只能打打电话、视频什么的...”彭凌老师喃喃地说。

3月2日中午,彭凌老师开车送我们回驻地,路上哽咽着说:“我们医院甲状腺乳腺科主任江学庆老师感染新冠肺炎,在肺科医院抢救无效,昨天凌晨去世了。江老师是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是咱们的骄傲...”

深夜,彭凌老师发出半年来第一条微信朋友圈,很长很长的文字,回忆疫情暴发以来中心医院的同事们工作和生活的许多往事;回忆自己无法挽留生命时深深的悲凉;感谢云南和全国十余支医疗队对中心医院的帮助;感谢医院饭堂师傅们把既丰盛又热乎的一日三餐送到清洁区;说当他看到医疗队女医生们脱下帽子,本该是一头秀发却清一色剃成板寸时,摸摸自己的长发,两个月没剪了,如果有理发店营业,想立刻也剃个光头......

我想,让彭凌老师痛快的哭一场吧,经历过太多艰辛和苦难,必须要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舔舐伤口,然后,继续前行。

这次疫情是武汉之殇、中国之殇,它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考验,考验决策者胆略、考验国家实力、考验每一种人性。加入医疗队同武汉、同全国千千万万的医护同仁并肩作战是我的幸运。我们被冠以“抗疫英雄、最美逆行者”这最动听的称号,不,我不是英雄,英雄必闪现于惊雷,而我已在平凡的岗位默默无闻二十载,未来将继续平凡;我亦没有逆行,医生就该治病救人,哪里有重症患者,哪里就该有重症医生;也请不要把我叫做天使,白衣只是战袍的颜色,我没有会飞的翅膀,我有太多力不从心的无奈。在这场没有硝烟炮火的战争中,虽然之前在彼此的生命里从未有过任何交集,或许直到胜利依然看不清对方的模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携手共进、风雨同舟。你我皆为一战士,都是一袭白衣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待春江水暖,待樱树花开,盼疫情尽除,迎国泰民安。我将与君话别,我必安返故乡。


(文山援鄂医疗队,视听文山)

(编辑 刘梅)

(审核 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