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民族团结丨走进历史与民族文化交融的广南
发布时间:2020-04-20 21:02:48 阅读 28145

省民族宗教委组织的专家组和来自各相关州市的互观互检组抵达广南县,对文山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进行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他们首站来到有着深厚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广南县。
接皇姑 林颂/摄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广南句町文化、铜鼓文化、稻作文化等绚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侬氏土司衙署、黑支果牡宜句町王古汉墓群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以及壮族、彝族铜鼓舞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壮族“三月三”花街节等鲜活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广南成为“中国铜鼓之乡”、世界稻作文化、全国武术之乡、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广南县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六个强化”为抓手,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拓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基础进一步夯实。
当天,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先后走进了广南县莲城镇坝汪行政村落松地村和南秀社区,检查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社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在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盛行。为避免疫情扩散,1957年,广南县在坝汪村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里,建立了麻风病集中医治点。当时,集中医治点共有56户180余口人,麻风病患者80余人,有汉、壮、苗、彝、瑶等5个民族。1986年开始,农加贵老师到该村任教,第一届毕业生升学到外面读书需要填写户籍地,他和群众商议将村子取名落松地村。
农加贵老师是落松地小学建校至今唯一的一位老师,34年来,他通过复式教学法,送走小学毕业生10届,共102个学生(有12人走向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岗位)。如今,落松地小学成了广南县教育示范基地,新入职教师都要来落松地小学接受教育和洗礼。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按照“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在落松地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积极学习民族政策,更加珍视民族团结。“等、靠、要”的思想淡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水稻、玉米、林木、水果等种植,实现了吃、住、行的自力更生,实现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群众精神面貌好,村内无治安刑事案件,无集体越级上访,无邪教传播现象,无违反计划生育,无黄、赌、毒现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新气象在落松地村展现。
在落松地,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聆听了农加贵老师“一师一校一辈子”的故事,了解了“落松地”名字来源的故事。
当听到农加贵老师克服心理障碍成为当地首位老师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听到农加贵老师带着首批学生成功参加升学考试后,掌声再次响起……一次又一次,短短半小时不到,被感动的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用十余次掌声致敬农加贵老师的坚守与奉献,致敬落松地群众的自强不息。
当天,从落松地小学走出去的大学生王绍珍一句深情的“谢谢老师!”,以及走访群众家时,群众发自内心的一句“感谢党委政府”……落松地群众的感恩之心也打动了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
南秀社区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白、布依、蒙古9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00人,约占总人口的68%,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社区。
“真是秀色可餐呀!”一番体验后,一位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这样说。

(记者 徐仕桓)
(编辑 曾炜)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