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市10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决战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20-04-26 16:30:23 阅读 32606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未脱贫户和脱贫监测户成了扶贫帮扶的难中之难,艰中之艰。为全力补齐短板、提高脱贫质量,全面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防止脱贫监测户返贫、边缘户致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文山市10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充满深情、质朴真诚的话语,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勇当先,充分发挥"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集中"火力",用脚步丈量脱贫攻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打好"三张牌",筑牢贫困群众幸福梦。
打好驻村帮扶"精准牌"

全市10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不分平时和战时、白天和黑夜,在"总攻战"中主动下沉一线,挖空心思找方法、下苦功、求成效,深入贫困户家中"拉家常",第一时间了解掌握贫困户需求和脱贫短板,充分利用"三讲三评"和村民大会,对贫困群众从事种植养殖、务工就业进行政策宣讲,激励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化,扶产扶业与扶智扶志相融合,每一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按照"月计划、周安排、日落实"要求,带着问题入村,带着爱心入户,带着真情遍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用心用情开展走访,在摸清底数上下功夫。
不断强化村党支部的"火车头"作用,引领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以更大的信心决心和"滴水石穿"的韧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每走一户都要深入了解贫困户家庭困难在哪里、与高质量脱贫的差距有多少、如何才能保证如期脱贫,带着真情实感去走访,在"走"中倾听贫困户呼声,体察贫困户疾苦,在"走"中与贫困户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了解贫困户所思、所盼、所想。
红甸村是文山市红甸回族乡3个贫困行政村其中的一个行政村,属于半山区,地理环境特殊,农作物种植单一,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较窄,靠天、靠田吃饭的模式短时间难以改变。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大力推进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按照"一村一品"要求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高原农业产业,把长期发展势头较好的荸荠和山药采取规模化种植,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指导和培训,先后发展荸荠1000亩,山药8000亩,荸荠和山药成为红甸村贫困群众增收的主打产业。但每逢荸荠和山药成熟的季节,90吨荸荠和3000吨山药快速销售为成大家的一大困扰,工作队员四处求方解难,在乡里、村里大力协调下,引进企业带动发展,于2015年10月成立了第一家文山市红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企业+农户"做到荸荠和山药种植、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工作队员在工作之余还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帮助农户宣传销售长势喜人的荸荠和山药,并进行精细的分级、套袋、装箱处理,通过农村淘宝电商平台拓宽荸荠和山药销售渠道。驻村工作队员甘愿为农产品"代言",联系帮扶单位发挥工会优势,开展消费扶贫,采取"互联网+"等手段,彻底解决了渠道销售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当前,正是荸荠和山药成熟的季节,在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积极协调下,多途径销售荸荠和山药,户均增收5000元,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
为扎扎实实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员坚持"带着服务主题下去、带着问题情况回来,再带着落实和反馈下去,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通过"三服务"力争把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并按照"望、闻、问、切"工作法找准病因开处方,因户制宜、耐心细致地帮助贫困户家庭分析脱贫的优势、潜力,分析增收的渠道、路子,耐心帮助想办法、找出路。
打好脱贫攻坚"责任牌"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军令如山倒,没有任何退路,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这是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全体驻村工作队员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实行责任区域划定,采取"包村定组联户"方法,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事事落实有结果。
"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让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这是文山市驻村扶贫工作队副总队长赵荣在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交心谈心时的对话。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的脱贫攻坚总攻任务,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了4个检查组,对乡镇(街道)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总队长、副总队长分工对100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逐一进行谈心谈话,引导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以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以永不懈怠的精气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打好脱贫退出"成效牌"

"面对艰巨的任务,唯有背水一战。"驻村扶贫工作队在15天总攻战后,仍然斗志昂扬,脏活累活抢着干,人人争当"排头兵",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脱贫退出指标,坚持做到心勤、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不能凭经验、想当然、拍脑袋,要以钉钉子精神开展调研,认真研究,真抓实干,谋定而后动,这样才能让实干的榔头敲得准、敲到位、敲到点子上。"这是文山市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杨洁心里最真诚的誓言,并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到行动中。
为消除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消极思想,全市10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不断创新感恩教育,在驻地村寨开展"脱贫大家谈""感恩龙门阵"等活动,并通过召开群众会,加强政策宣讲,鼓励贫困家庭自力更生早日脱贫。
麻栗寨村是文山市典型的一个深度贫困村,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下辖11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09户1762人。2014年以来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40户598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群众"依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惰性思想存在,自我发展意识不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突出。前些年,麻栗寨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一直排名最后,被各级检查组、督查组列为重点村、问题村、后进村。为让麻栗寨村尽快"突出重围",走出"困境",文山市及时选派5名精干的工作队员长期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着力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抓好基层党建促进脱贫攻坚,以"干部沉下去、群众动起来"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麻栗寨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严勇告诉笔者"通过几年驻村帮扶,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始终坚持扶贫在哪里,党建工作跟进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在哪里发挥,切实做到两推进。现在村里的条件好了,水、电、路、房、网、学、医等条件得到全面提升,村民的收入高了,在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种植砂仁1310亩,薏仁1258亩,为贫困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为保证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让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坚持政策宣传到位、思想鼓励到位、项目实施到位、协调服务到位,再度实行脱贫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增强脱贫攻坚的信心、初心、恒心和决心,稳扎稳打啃下脱贫"硬骨头",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精准发力,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个难点接着一个难点攻克,积小胜为大胜,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文山市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辑李霄文)
(排版郭韦)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