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来看看,文山市把易地搬迁群众安置得好好的!
发布时间:2020-05-06 10:48:29 阅读 17235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说
有一份工作、有一份收入
才能在搬迁点长期稳定的生活
在易地搬迁安置工作上
文山市有了很好的经验
文网讯 近年来,文山市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工作,着力在建强组织、选好力量、创建车间、推动产业上下功夫,实现群众"活动在搬迁点、安居在小区中、就业在家门口、致富在田里头"。

建强"堡垒型"组织,让群众"活动在搬迁点"。
全覆盖建强组织体系,采取单建和联创并用的方式,在2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党组织,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一体化推进党群共建,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同步建设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同步依法选举村(居)民委员会,同步组建工会、共青团,成立老年协会、业主委员会、文体协会,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活动,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搬迁点党组织和党员战斗力、组织力。

培育"服务型"力量,让群众"安居在小区中"。
盘活用好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工作力量,从市属机关抽调150余名党员干部到搬迁点开展工作,分片区网格化组建搬迁突击队、矛盾调解队、选房服务队,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讲清搬迁政策,让群众主动参与和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划分党群治理责任区,采取"挂包领导+党组织负责人+楼栋长+群众代表"治理模式,组织带领群众讲好党的政策、做好公益事业、搞好社区服务、树好文明新风、抓好治安联防,主动帮助搬迁就业群众解决户籍办理、入学入园、看病就医等困难,不断提高搬迁点自主管理能力。

创建"园区型"车间,让群众"就业在家门口"。
引进77家企业入驻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和文山马塘工业园区,鼓励园区企业主动接纳搬迁群众就业,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充分发挥两个园区党工委协调作用,组建园区劳务服务专班,架起企业与群众"双向直通车",根据搬迁点劳动力就业意愿、劳动技能等,制定就业需求、就业供给、就业保障"三张清单",通过发送用工短信、发放岗位告知书,组织搬迁群众进园区参观、开展岗前培训等方式,定向就近转移搬迁群众就业。先后引导980余名搬迁群众入园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推动"持续型"产业,让群众"致富在田里头"。
做大搬迁后续扶持项目,按照"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三产结合"项目培育布局,创新"政府+合作社(企业)+搬迁群众"的"三权分置"搬迁后续扶持模式,引入各类扶持项目10余个,让搬迁群众从移民安置、土地流转、旅游休闲经济、务工就业等方面稳定收益。做好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号召有资金、有技术的返乡能人创办领办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利用好搬迁点商铺、停车场等资源,引导搬迁群众开办超市、餐馆、菜摊等,推动搬迁群众多元增收。
(州委办公室信息综合室)
(编辑李霄文)
(排版刘梅)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