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笃力农村改革谱写乡村振兴,咱们的家乡有了“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0-05-07 08:25:54 阅读 7727
文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坚持把农村改革作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涉农领域改革,明确改革目标,把握改革重点,抓住改革核心,形成改革合力,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助推农业农村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农村改革框架展开“新布局”
结合州情农情制定出台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共审议印发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垦改革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健全“三农”政策支持保护等50余项政策性文件,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基本建立。特别是“三权分置”办法,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愿望,理顺了“变”与“不变”关系;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了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盘活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
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创“新局面”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生产结构更顺了,主要农作物生产种植结构日益合理,粮经饲比例得到优化,畜牧产业规模化率逐步提高,渔业减量提质增效取得了明显进展。产业结构更优了,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竞相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区域结构更合理了,粮油糖等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生猪养殖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区域性生产经营初具规模。
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新提升”
以培育创建国家、省、州级示范社为抓手,加强合作社农户入社率统计、国家级示范社动态监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调研,扎实开展农民合作社涉嫌非法集资风险排查、“空壳社”专项清理和提质增效示范示点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现质量与效益双提升。目前,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4537个,已注册的家庭农场122个。农户入社率稳步提高,促农增效、带农增收作用发挥日益凸显。
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坚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逐年下降,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性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以上;农业科技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畜禽品种良种化比例也在逐年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明显提高,推进土地流转面积77.58万亩,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36.35万亩;农田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127.71万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有效提升,设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有了明显改观。
农村环境展现“新风貌”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从人居环境、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等方面入手,在实施清理整治的基础上,通过硬化路面、改造民房、疏通水渠、绿化美化等举措,努力留住乡土味道、展示农村新风貌。目前,共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68096座,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8.4余万吨,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在推进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教方式弘扬村规民约、孝善文化、文明乡风,大力践行文明新风尚,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新提高”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3元,五年来年均实现10%左右增长,平均每年增加近700元。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收入增速连年跑赢城镇居民,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93:1,比2013年下降了0.93。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更快,年均增长超过10%以上,持续高于全州农村平均水平,顺利实现了砚山县、西畴县287个贫困村出列、10.06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龙仕高)
(编辑 骆丽)
(排版 刘梅)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