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爱的桥梁,三个家庭一家亲!

发布时间:2020-06-01 15:27:43   阅读 10151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广南县黑支果乡天生桥村,因峡谷之间、河流之上有座天然形成的拱挢而得名,是周边村民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通道。

七年前,天生桥村来了一户“不一样”的人家。这户人家由一个聋哑特困供养户、一个5人丧妻家庭、一个4人离异家庭组成,有1对夫妻、2个老人、6个孩子,10口人。

七年来,“一家之主”冉孟兵以一份孝善之心,架起了三个“不幸”家庭爱的桥梁,影响并带动两个重组家庭成员,共同赡养非亲聋哑老人,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在当地传为佳话。

4.jpg

付出!

凌晨,鸡叫声传来,冉孟兵照例起床,习惯性地寻找骆礼芬的身影,再放心洗漱。上山劳动前,不忘叮嘱自己的母亲:“妈,你看好婶子,别让她再偷偷上山捡柴了。”这个“婶子”,便是与冉孟兵非亲非故的聋哑老人骆礼芬。

做饭时,考虑到骆礼芬上了年纪,牙口和胃都不大好,冉孟兵每次都要把猪肉皮小心地剥掉,把肉炖得烂熟,配上刚从地里摘来的新鲜蔬菜,摆好桌,用手语向骆礼芬比划:“可以吃饭了”。自己则提上饭盒,出门给上山放牛的孩子送饭。

这是冉孟兵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

2013年3月的一天,冉孟兵看着坐在角落里又聋又哑、满脸无措的老人,下了决心,对着妻子陆友仙说:“你前夫现在去世了,没人养她,她一个人无依无靠的,现在只能靠着我们了。既然他们不愿意跟着我搬过去富宁,那我就带着我妈搬过来,跟她做个伴。你的三个孩子我也会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放心吧。”一番话,彻底打消了妻子的顾虑和担忧。之后,冉孟兵带着自己的母亲杜文珍,把家从富宁迁到了天生桥村,慢慢走进了骆礼芬的生活。

村里人开始都疑惑,为什么他要赡养一个非亲老人,还如此细致周到?冉孟兵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自己的经历:“大概7岁的时候,我铡草把左手食指铡断了,变成了残疾。11岁,我父亲突然去世,我只能辍学跟母亲一起做农活养家糊口。19岁,我终于独自撑起整个家,但在我成长的那几年,是我父亲的朋友一直在帮衬我家。后来我结婚了,妻子患了癫痫,医了十年最终还是去世了,在那十年里,也是很多人帮助过我。”经历过残疾、丧父、丧妻,他一直感恩在自己遭遇不幸时向自己伸出援手的人,他更对骆礼芬遭遇的不幸感同身受。赡养非亲老人骆礼芬,极尽孝道,是冉孟兵用爱回应爱、以善回应善的生动诠释。

传递!


“幺奶,吃菜,这个菜好吃。”

“幺奶,天气冷了,给你换一床厚被子。”

“幺奶,这两天经常下雨,路滑,你就不要出门了。”

在冉孟兵家,经常可以看见孩子对着骆礼芬边说边比划的场景,骆礼芬也在孩子们的比比划划中明白他们的意思,然后笑着用力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现在祖孙融洽的氛围,是在一点一滴的相处中产生的。

七年前,11岁的冉光玉和姐姐弟弟被父亲接到天生桥,年纪虽然还小,但在冉光玉见到这个意外“冒出来”的“幺奶”时,十分陌生和排斥。老人向她靠近,要拉她的时候,冉光玉总是会躲到一旁。

“小玉,这是你幺奶,你不能这样对她,要有礼貌。”一向温和的父亲突然严厉起来。当晚,3个孩子排排坐,冉孟兵跟他们讲起了骆礼芬的事。听完骆礼芬的遭遇,3个孩子虽然似懂非懂,心中却不再排斥这个“幺奶”。

改变是慢慢发生的,别人给了骆礼芬几颗糖,她就留着回家递给6个孩子。看着向自己伸出来的手,冉光玉没有推开,接过糖的时候还冲骆礼芬笑了笑。看着父亲细致地照顾老人,他们也渐渐跟着父亲帮老人洗衣,给老人夹菜,还跟着父亲学习简单的手语,方便与老人的交流。

这一切,也同样看在陆友仙这边3个孩子的眼里,陌生的“继父”闯入他们的生活,却对他们很好,过年过节都带着他们上街买新衣,上山放牛的时候给他们做饭送饭,出去打工还会经常接到他嘘寒问暖的电话。

“他对我妈好,对我哥哥和我都好,并且还对跟他都没有什么关系的幺奶好,他还经常帮助寨子里有困难的人,所以大概他来了两年多,我就喊他做爹了。”何连艳说。

在何连艳的眼里,父亲冉孟兵不仅是个“孝子”“慈父”,还是“好人”。冉孟兵刚来的时候,何连艳经常会悄悄观察这个陌生的“继父”。她发现,冉孟兵每天早晨赶牛上山的时候,总会问问村里的其他人需不需要他帮一起放牛。

自从知道隔壁有一位名叫张邦慧的五保独居老人,不仅何连艳,家里的孩子都经常看见冉孟兵时不时就到张邦慧家去,帮忙照看她的生活起居,嘘寒问暖,帮忙领取救济粮。最近这几天栽秧,冉孟兵总成天不在家,家里的孩子都知道,这又是给困难家庭帮忙去了。

父亲冉孟兵对他们好,对村里人也好,在冉孟兵的潜移默化下,几个孩子除了学会主动照顾骆礼芬外,也会经常到张邦慧家问候,到杜鹏家帮忙,到村里需要他们帮忙的人家里去。

回应!


骆礼芬又去哪里了?

刚赶街回来的杜文珍看到空无一人的房间,在家里四处转了转都没找到骆礼芬的身影,每次不过一个多小时便会回来,所以杜文珍便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但今天出门赶集之前明明叮嘱她好好看家,不要乱跑,现在却不见人影,等了一个小时的杜文珍焦急出门找人。

几经辗转,杜文珍终于在村小组副组长骆岳清家找到正在扒包谷粒的骆礼芬。一番询问后,杜文珍得知,骆礼芬是来帮骆岳清家扒玉米粒的,且这两天她都跟着村里的几个妇女四处帮人家扒玉米粒,一开始是这几个妇女约着几家之间相互帮忙,骆礼芬看见后也跟着一起,但几个妇女不落忍,每次扒完一家的玉米都给她一块钱,一来二去,骆礼芬就经常来。

2018年初,冉孟兵夫妇回家过年,骆礼芬就从房间里拿着一个折得四四方方的塑料袋递到冉孟兵面前,冉孟兵不解地接过塑料袋,缓慢打开,是几十张压得平平整整的一元钱。

“原来,她全部留着,现在拿给你们。”母亲杜文珍对着冉孟兵说。听完前因后果,冉孟兵把钱递回去,却被骆礼芬一次次推回来。冉孟兵拿着一沓钱,心里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滋味,但他肯定的是,那一刻,他是被感动裹挟着的。

跟骆礼芬相处久了,杜文珍发现,要是她上山捡柴回来晚了,赶不上晚饭,骆礼芬就会等着她回来再一起吃。如果杜文珍出门忘了告诉她,半个小时不到她就要出门去寻。对于孩子们,别人给的水果、糖,骆礼芬总会悄悄留着,等到孩子们下课了一脸笑眯眯地递给他们,若是哪个孩子出门时间久,打视频电话回来,看见手机屏幕上出现的人,骆礼芬就止不住的笑,然后一直用手比划,让孩子多穿衣,注意身体。有次过年大扫除,何连艳发现,每年给骆礼芬买的新衣,都被折得整整齐齐压在柜子的最下层,看着好些没穿过的新衣服,何连艳知道“幺奶”心里可高兴了,只是老人家一直珍藏着舍不得穿。

而对于冉孟兵来说,他注意到最多的改变,是骆礼芬的眼睛。那双眼睛,冉孟兵第一次看见的时候,充满恐慌和无助,而现在,即使看见外人,骆礼芬都会笑。那双眼睛虽然苍老,但里头有了光,这光,是对他们每个人最好的回应。

作为已经完全融入天生桥村的人,冉孟兵正像那桥梁一样,将两个原本破碎的家连成一个圆满的家,让不幸变成幸运,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孝、爱、善。

再次拜访冉孟兵一家的时候,冉孟兵和骆礼芬一起坐在院子前,冉孟兵用手向骆礼芬比划着什么,骆礼芬看懂了冉孟兵的意思,老人回了一个微笑,冉孟兵也笑了,爱在两人之间相互传递着,时光仿佛定格在了这一刻。

(杨秀芬 韦银荧)

(编辑 李正红)

(审核 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