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超七成网友认为,“西畴精神”最能代表云南脱贫攻坚精神
发布时间:2020-06-03 11:02:42 阅读 13798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各地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勇战逆境,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4月30日,云南省扶贫办与云南扶贫热线共同发起“我心中的云南脱贫攻坚精神”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吸引了社会各界踊跃参与,超七成网友认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最能代表云南脱贫攻坚精神。
超七成网友选择“西畴精神”
本次调查共收到3554份有效问卷,受访者主要来自昆明、文山、红河、玉溪、曲靖、怒江等州市,省外地区如山东、深圳、新疆等地也有网友参与。参加问卷调查的网友中,有来自扶贫一线的驻村队员、驻村干部,也有贫困户以及关心云南扶贫工作的网友。
本次调查中,74.3%的受访者认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最能代表云南脱贫攻坚精神。其中,网友普先生认为,西畴精神在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起到积极作用,激发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奋勇争先精神的典范,最能代表云南脱贫攻坚精神。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唯有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等不靠,才能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网友熊开良表示,秉承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他所在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户依托产业实现增收。
除了西畴精神外,网友也列举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云南脱贫攻坚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精神;“不落一户、不留一人”的怒江“背包精神”;“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西北勒精神;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勤劳务实、攻坚拔寨;不破楼兰终不还;舍小家为大家等精神。这些精神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鼓励并温暖着广大扶贫一线的工作者以及贫困群众。
最能代表“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人物和故事评选中,李华明带领村民十二年如一日,打通进村最后一公里路的故事;谢成芬身患绝症依然带领村民修路的故事;退休教师刘超仁带领江龙村发展产业建设小康村的故事;程敦儒开办种植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故事;以侯寿高为代表的“肖家塘四愚公”的故事纷纷入选,被认为是“西畴精神”的代表。“农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变贫穷等故事被认为最能代表“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云南脱贫攻坚精神。
如何发挥云南脱贫攻坚精神?
他们这样说
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有助于引导群众拔除思想“穷根”,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如何运用发扬云南脱贫攻坚精神,让更多群众从中获取精神动力?受访者纷纷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网友赵先生建议,省委省政府发布大力弘扬西畴精神的决定,将西畴精神提炼丰富为云南的脱贫攻坚精神,并在全省宣传推广。与此同时,应收集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讲好云南脱贫攻坚故事;组织创作一批云南脱贫攻坚文艺精品;开展以西畴精神为重点的云南脱贫攻坚巡讲活动;以西畴石漠化治理及美丽乡村为基础,打造一批云南脱贫成效的学习参观教育基地。
还有网友建议,把脱贫路上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做出较大贡献的工作给予奖励,并组织老百姓进行宣讲,让脱贫摘帽的贫困户感受自己才是受益者。
(云南扶贫热线记者 期俊军)
(编辑 侯佑琴)
(排版 郭韦)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