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一个好支书带“美”一个村
发布时间:2020-07-09 09:52:07 阅读 11889
——记马关县大栗树乡河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廷泽
他辞去城里的工作,主动请缨到村里当村干部,默默无闻扎根家乡十余载;他文化不高,培养出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儿子,用好家风带动好民风;他先后争取项目资金500余万元,成立3个专业合作社,带头发展连片产业8000余亩。在他的带领下,2019年马关县大栗树乡河外村857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退出,整村脱贫出列。他就是马关县大栗树乡河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廷泽。
“老司机”主动请缨当村官
2011年,是张廷泽入党第十年,也是人生重要转折点。一天,在马关某公司当驾驶员的张廷泽,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看到村里落后的景象,心理感叹不已。时值村委会缺文书,但繁重的工作加上每个月600余元的工资,很多人不愿来。
张廷泽介绍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作为一名党员,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要为家乡做点事情。”张廷泽经过慎重思考,决定辞去驾驶员的工作,回到村里担任文书。上任之初,张廷泽从擦桌子、打扫村委会大院等小事做起,任劳任怨,每件事都很认真细致。时任村“两委”成员杨成平告诉记者,担任文书后,张廷泽就一心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中,从小事做起,逐步将工作理顺,用实干赢得了组织和群众信任,并在2013年5月被选举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升官”后的张廷泽,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搞团结作为首要任务。针对班子建设存在的涣散问题,先后制定了村总支学习和村干部请销假等制度并带头执行。为改善村级活动场所条件简陋的现状,张廷泽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0个。在他的带领下,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断提升,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很快扭转了“问题村”“涣散组织”的形象,逐步向“战斗堡垒”转变。
产业零散,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不高,是河外村的真实写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起来后,为早日实现河外村脱贫,张廷泽先后试种黄精、重楼、核桃等。“一开始就让群众加入,风险太大。我先种先试,等技术、时机成熟了,再带领群众一起种。”试种成功后,张廷泽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190万元,采取“总支+合作社+党员+农户”“村委会+村小组+农户”的双带模式发展油菜、核桃、水果等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2个,连片发展油菜1498亩、核桃1169亩、水果1438亩,实现户均增加收入1万元。河外村的产业发展,也从“散弱小”向“规模化”转变,群众致富路子走对了,“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生活更近了。
张廷泽到菜农家帮忙整理蔬菜
“剪枝过后,药水就要跟进,特别是这段时间雨水大,采收过后都会留疤,要及时打药。”张廷泽细心教着张廷进管理果树。
张廷进是河外行政村下寨村小组的脱贫户,家有4口人,儿子在外上学,收入很不稳定,于2013年底被认定为贫困户。张廷泽经常到他家里唠家常,给他传经送宝。在他的帮助带动下,张廷进种植了6亩早辣椒,建盖了1个大棚,并在2015年底实现脱贫退出。“我们栽点什么农作物,他每星期都会来地里指导,看看得病没有,管理跟没跟上,很负责任。”张廷进说。
以身作则用好家风带动民风
群众的口袋富起来了,如何让群众的脑袋也“富”起来?张廷泽采取的办法依然还是带头做。
刚进村委会时,张廷泽学历不高,他经常说“我没有什么文凭,都是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工作之余他通过学历提升取得大专学历。家庭中,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两个儿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是全村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在他们一家的引导带动下,村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村民们自己学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开始关心督促孩子学文化,不少家庭都培养出了大学生。
张廷泽到群众家中走访谈话
为改善村里人居环境,张廷泽向村民们征求“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清运垃圾”的意见,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在收取垃圾清运费时,吃了“闭门羹”。为此,张廷泽反复做工作,让群众认识到了垃圾清运的重要性,实现了河外村垃圾清运全覆盖。为解决牲畜散养、粪便乱排的难题,张廷泽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开展“无人鸡”“流浪狗”整治行动,总结提炼出“鸡要关,狗要栓,牲畜要圈养,牵牛出门粪要铲”的河外人居环境整治经验,村里人居环境也从“脏乱差”向“美好齐”转变。
张廷泽的辛勤耕耘,也收获了各种荣誉。他先后荣获“优秀扶贫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干部”称号。今年5月,张廷泽入选了云南省村(社区)百名好支书。在张廷泽看来,他最感到骄傲的是自己能成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份子。他说:“全村脱贫只是个起点,是个开始,我要一如既往地服务好群众,做好本职工作,带领群众把村里建设得更好。”
(记者 徐仕桓 杨白苹)
(编辑 曾炜)
(排版 龙俊贤)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