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扶贫故事 | 砚山“80后”小伙靠卖辣椒成致富带头人
发布时间:2020-07-24 17:19:32
稼依镇是全国第二、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交易集散地,这里种植的辣椒因其品质好、辣味足,备受青睐。多年来,稼依种植生产出的“小辣椒”能够闯出大市场,让稼依辣椒成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名扬四海,与稼依人勤奋苦干、敢为人先的闯劲密不可分。今天一起去认识一位稼依当地靠卖辣椒起家的80后致富带头人——刘光毕。
扭转乾坤,让合作社起死回生
在砚山县稼依镇新寨村老国道323线旁,一家名为文山州惠农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正是刘光毕的一手“带大”的“孩子”。文山州惠农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是稼依镇新寨村村民,在2010年以土地、资金入股的形式而成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主要是帮助当地村民解决辣椒的销路问题,但由于成立之初,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经济效益不好,卖出去的辣椒不但不赚钱,还有赔钱的风险,让入股的村民都有退股退社的念头。2012年,刘光毕的出现改变了合作社的命运,让合作社起死回生。
“我把育苗基地通过育苗发动老百姓来种辣椒,种了以后我们回收,慢慢地在2014年才开始有点盈利,后面2015年慢慢入股进来一些农户,2017年到2018年就入股了200多户了。”合作社理事长刘光毕说。
16岁开始,他与辣椒的不解之缘
今年36岁的刘光毕,是地地道道的新寨村人,家中有三兄妹,幼年时期的刘家家境贫寒,作为家中的长子,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赚钱养家的重担。2000年,年仅16岁的刘光毕就只身一人,来到稼依镇周边的维摩乡学着收购辣椒,再将收来的辣椒拿到稼依辣椒城进行交易,就这样从收购到倒卖辣椒赚取中间差价,刘光毕整整坚持了六年。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光毕认识了几位外省辣椒收购客商,并跟随着他们一起去到广西学做辣椒生意。这一次远赴外省学习,不仅改变了刘光毕对辣椒市场的认知,更开阔了他的眼界,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虽然个子很小,但聪明机灵、做事踏实的刘光毕,对新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强,很快就赚到了一些钱。2011年,刘光毕带着人生赚到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新寨村,并在村干部的动员下,以240万元资金入股的形式,接手了村里的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理事长,带领村民们一起做辣椒生意。
因辣椒种植较为集中,稼依镇逐渐成为辣椒的集散地,文山州好几个县的辣椒都运到这里进行交易,辣椒发往成都、贵阳、重庆、广州等地,还有发往泰国的。
在刘光毕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扩大销售市场,现在合作社已经从传统的收购辣椒,发展到了规模化的辣椒烘干生产线,如今鲜辣椒以及生姜的烘干加工在合作社就能实现,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市场前景一片广阔,让稼依“小辣椒”真正实现了收全州卖全国卖海外。
外地收购商孙亚杰对辣椒赞不绝口:“我今天过来拉七八吨左右的辣椒去山东临沂,这边的辣椒品质特别好,基本上两三天过来拉一车,销量也很好。”
合作社对贫困户的产品实行保价收购
家住稼依镇大尼尼村的建档立卡户陈梅,家中有15岁的女儿患上了一种叫“过敏性紫癜”的怪病,每个月的医药费都在3000多元,夫妻两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为了给女儿治病,家里欠下了15万的外债。因病致贫的陈梅,只能到附近的合作社帮忙捡辣椒,方便回家照顾女儿,每天赚取100元左右的生活费。
进入六月份以来,合作社每天都要收购大批的辣椒进行外销,需要大量的工人。每天在刘光毕的合作社打工的工人有六七十人,除了吸纳稼依当地的村民到此务工之外,丘北、广南、马关、麻栗坡等地的很多人也在合作社务工。务工人员陶维红是从丘北树皮乡的,因为家中栽的辣子、玉米受冰雹影响,家里四五个人都到此处务工,平均每人每天有一百元左右的收入。
在刘光毕的合作社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合作社带动的贫困户,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生产的产品,一律至少按保护价收购,打消了群众生产的农产品销售难的顾虑。如今,合作社共吸纳社员208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08户,所有档卡户每年每户可得到1200元的分红,且可享受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等物资开展保护性生产,也可优先到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如今,在刘光毕的带领下,合作社逐渐壮大起来,共建有蔬菜种植基地2000多亩,育苗基地50亩,办公区3000余平米、冷库2500立方米、加工厂房800平方米。合作社资产总额380.1万,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83.5万元,实现销售利润100余万元。
现在,刘光毕又有了新的打算,继续发展辣椒、生姜,由现在粗加工转变成能够做到精细加工,增加辣椒和生姜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户收入。
(砚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龙菊 刘皓宇)
(编辑 郭韦)
(排版 罗钢)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