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我州以科技为支撑 助推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2020-08-12 15:26:56
——强化政策支撑,夯实科技行业扶贫。先后制定了《文山州科技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文山州科技扶贫三年行动方案》《文山州科技扶贫行业部门考核指标》和《脱贫攻坚定点挂牌督战工作方案》等文件,形成了科技扶贫的基本思路和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在方案中,对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逐一量化,制定了行业扶贫考核指标体系,并按照指标考核要求,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同时,以平台建设、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到村到户为主要方式,突出科技扶贫重点,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路子,全面推进科技扶贫开发工作。
——搭建平台,增强科技成果农村转化能力。围绕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我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州、县、乡、村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网络,让大农村经合组织、企业和农户及时掌握、使用现代农业先进科技成果,助推脱贫攻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截至2020年7月,全州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6家和2个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省、州院士专家工作站30个、省级众创空间1家;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文山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文山市、砚山县);获得省级星创天地认定2家。八县(市)均已创建县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县级星创天地1家。各县市新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注重发挥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示范项目和各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科技特派员、农村小微企业、草根能人提供创意创业空间、创业实训基地。建立辣椒、青贮玉米、金边食用玫瑰、稻鱼鸭生态高效种养等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12个,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共42个。在干椒品质、产量和抗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攻克软米品种优质化程度不高、产品差异化不显著的发展瓶颈,解决石漠化地区山地畜牧业发展冬春季饲草料短缺、畜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等难题,获得国家审定杂交水稻品种4个,国家登记辣椒品种5个;获得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11个;选育云油茶系列品种9个,其中5个获省审定、4个获省认定。
——寻求项目支持,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坚持以科技扶贫项目为依托,打造一批“科技人员+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科技”模式的科技农业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共争取国家、省级涉农科技项目经费5820万元,涉及到兴边富民、科技扶贫示范、“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专项,项目涵盖三七、辣椒、甘蔗、黑木耳、中药材、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
——强化智力支持,科技人才彰显力量。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专家助力脱贫攻坚。“十三五”以来,共选派“三区”科技人才576人(次)、省级认定的科技特派员799人,县(市)以下基层科技人员80人,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结合科技扶贫示范项目,深入到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攻关、成果推广示范,提供“一对一”、“一帮一”、“一带一”的精准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特派员+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提升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项目的创新发展能力。同时,共成立了县级17个专家组共433名专家,加强对科技企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
——加大技能技术培训,提升造血功能促脱贫。州、县(市)两级科技管理部门致力于扶贫先扶智,切实从科技培训、提升群众科技素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手,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及科技“三下乡”等为契机。全州共累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40多万人次;开放科普教育基地7个、开放科研机构大学2个;组织开展各项宣传活动,组织科技人员5213人,发放书籍11万册,展出各类展板28块,为群众技术咨询服务1.35万人(次),受益140万余人(次)。

(记者 李正兴)
(排版 罗钢)
(编审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