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西畴精神”何以枝繁叶茂
发布时间:2020-10-20 15:31:45
何为“西畴精神”?它是西畴人民在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中,长期以来秉持苦熬不如苦干、不等不靠不懈怠、搬家不如搬石头的信念,经过30多年孕育积淀出来的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核心要义的精神力量。主要以摸石谷村炸石造地、岩头村12年修通最后一公里路、肖家塘村4“愚公”6年修通5公里路、江龙村退休教师带领村民自建小康村、拉孩村的“五分钱”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三光村“六子登科”石漠治理模式等感人事迹为代表,它展现的是新时代西畴县农村群众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苦干实干的务实品质、迎难而上的进取意识、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和担当作为的主人翁意识。它是一种农村群众自发的、内生的精神力量,它迸发于农村,并深深地根扎于农村的土壤。它不是来自于机关,不是来自于工厂,也不是来自于学校和医院等。
近些年,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挖掘总结和宣传推广之下,“西畴精神”已经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并已决定在全省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西畴精神”相关报道还多次荣登人民日报及云南日报的头版和头条,已经名扬华夏,响彻江南。
当下,在省委作出关于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决定后,文山州率先在各级党组织中组织开展新时代“西畴精神”学习实践活动,积极为弘扬好新时代“西畴精神”做好全省的先行者、示范者。在此过程中或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都组织干部职工到过几个“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基地,聆听过亲历者讲述的心路历程和感人故事,目睹过当地艰苦的自然环境,也切身感受过当地群众的勤劳与质朴,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去过现场教学基地的同志,在精神上都深受洗礼,感到震撼。
然而,接受过“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和听过“西畴精神”宣传讲报告会的这些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同志们,除了怀着对“西畴精神”的崇敬之情回归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只能起到“外因”的作用,真正的“内因”在于群众,群众是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否则也不会出现“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社会“病态”。如马克思唯物辩证观点所说“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决定,并受外因影响”。作为“外因”,更多的作用在于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引导群众,尽可能的影响和感染“内因”,最终一起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
因而,仅在体制内学习和弘扬“西畴精神”是不够的。当前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这一批同志,是组织化程度最高的,行动力和执行力都是最强的,也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接触和感知“西畴精神”的。反而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群体组织化程度是最低的,在他们当中,村小组干部就是他们的“领头雁”,但是有的村组干部长年外出务工,头衔挂在空档上;有的村组干部忙于自家事务,一年到头不组织开展一次公益事业建设;有的村组干部有想法、想干事,但是囊中羞涩,难以施展等等。有三个例子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其一,某县某村组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想到“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基地切身感受当地群众战天斗地的信念和决心,但没有经费也没人组织,至今未能实现。其二,某县某村组干部想在周边学习现代农业,通过挂联干部对接,如愿到砚山县者腊乡参观了现代农业园。其三,马关县老张坡村驻村干部组织群众观看纪实微电影《最后一公里》《肖家塘的路》,激发了当地村民的干劲,一年之内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气神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上述三个素材来看,农村群众的“内因”本身是活跃的,如果“外因”能以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激发,以四两拨千斤的能量,为想干事的村组干部和农村群众代表创造学习条件,或者为他们搭建参与“西畴精神”现场教学的平台,振兴乡村之大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奇迹。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因此,要让“西畴精神”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精神动力,就应当正视它的根长在农村,只有让“西畴精神”这个棵参天大树,植根于农村的土壤,才能汲取群众这一“内因”赋予的养分,它才能常青,也才能枝繁叶茂。
(修远)
(编辑:刘梅 排版:龙俊贤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