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驻村扶贫后,警花胡砚有了三个新身份
发布时间:2020-11-12 10:08:59
她本是机关里美美哒警花
驻村扶贫后
成了“乡村女干部”
是老大妈的“亲闺女”
还是贫困孩子的“警察妈妈”
来看记者的采访报道
贫困山村的“战地警花”
——记广南县篆角乡大坪村第一书记、州公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胡砚
从文山到广南,从广南到篆角,山路不断蔓延,又翻过好几座大山,才是胡砚的最终目的地——大坪村。天高云淡,群山绵延,风景是真的好。11个村小组散落在半山腰间,互相连缀成这大山里的人间烟火。
这是胡砚三年中用脚步不断丈量的“地盘”。“11个村小组800多户人家200多家档卡户,哪家的床摆在什么地方我都清楚。”胡砚爽朗地笑着说。三年的驻村扶贫,让这个州公安局机关里的“警花”变成了眼前结实干练、皮肤黑里透红的“乡村女干部”,这样的变化,对她来说,是沉甸甸的收获和历练。
三年前,她受命来到偏远闭塞的大坪村,村民对陌生的她多有提防和打量;三年后,她在变化一新的大坪村,听到最多的就是村民们热情的招呼:“胡书记,来家吃饭!”这种变化,让胡砚觉得很暖、很值!
“800多户人家都交给你了,只能往前冲!”
广南县是文山州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而篆角乡又是广南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大坪村自然是全乡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挂钩帮扶单位,多年来,文山州公安局选派了一批又一批干部帮扶大坪村,他们一个接一个,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胡砚就是其中的一员。
大坪村的石碑坡小组,全村都是彝族布艮人,是全省确定的特少小民族支系。全村属于喀斯特地貌,为深度贫困村。
胡砚还记得自己2014年作为帮扶人第一次到石碑坡小组的情形:进村时正是上午,村里污水横流,牛屎马粪成堆,到处是破旧的土基房,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院子里脏得下不了脚,家里吃的只是玉米面饭和水煮青菜,连一滴油水都看不到。“都这个年代了,怎么还会有这样的村子?”从小在城市长大的胡砚难以置信,她第一个反应就是“心里一凉”:“完了,这个村子要脱贫,怕是这辈子都不可能了。”
4年后,她以村第一书记、州公安局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身份又一次来到大坪村,这次,是长期驻村。她把背包甩在村委会的宿舍,就对包括石碑坡在内的11个小组展开了挨家挨户的入户调查。“太穷了,自然条件不行,土地85%都是石山,只能零星种点玉米。没有产业支撑,村民广种薄收,只够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村民‘等靠要’思想太严重,好几个自然村,竟然全村没有一个人外出打工……”。面对这样的走访结果,胡砚觉得,太难了!但是再难,也得做。
和乡领导讨论后,她决定做几件事:制定发展规划;引进合作社发展产业;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引导群众修路,制定村规民约,建设文明美丽乡村。“其实之前从来没接触过农村工作,都是边学边干。但任务都交给我了,只能咬着牙往前冲。”
虽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但在大坪,此前由于班子软弱涣散,村民根本不听村干部的。“我们进村小组开群众会,通知晚上7点,结果到8点才稀稀拉拉来了几个人,开着会吃瓜子、聊天,干什么的都有。后来通过重新选举了村干部,订立了村规民约,光开会这一点就作了纪律要求,果然有了很大的转变。”
那榔村小组有119户,是个大寨子,原来的村小组长只会做老好人,久而久之村民对村干部失去了信心。去年年底,那榔村召开群众会,选举新的小组长。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全村每家至少来一个代表,挤满了村会议室,有很多还是老人。但从晚上八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多,整个会议大家都坐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开。
“村干部调整后,变化太大了,特别是那榔村。”在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的那段时间,整个那榔村119户村民都被发动起来,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修路。村民们干劲十足,自发到山上背石头,全村修通了水泥路,直达每家每户。
“我还给各村的村小组干部建了一个群,哪个村小组做了什么工作,有了哪些变化,大家都在群里晒一晒,比一比。先进的带动后进的,各个小组的工作都开展起来了。我们大坪发动群众这块的工作,是全乡的亮点。”胡砚自豪地说。
“我们大坪村的100亩软籽石榴基地,明年就可以挂果了,还有300亩的青花椒基地、蔬菜基地,都可以让农民在家门口务工。我们还提供一些帮助,鼓励村民种植养殖,增加收入,今年全村集体经济收益4.6万元,往后还会更多……”
说起“我们大坪村”,胡砚总是能侃侃而谈,她脸上带着笑,眼里有着希望的光。
“他们是最朴实的一群人!”
群众工作不好做?这是真的。
3年前刚进村的时候,村民们都对这个年轻的驻村女书记表示怀疑。她入户走访时,大部分人都不会跟她说实话,也不会主动留她在家吃饭,眼里充满了陌生和提防。有次到一个村小组,小组长居然一进门就给她倒了一碗酒,说“酒都喝不成,还干哪样工作?”
群众工作很好做?这也是真的。
3年1000多天的相处,让胡砚渐渐走进了村民们的心中。她不是来走过场的,她也不是只会做“老好人”的笑脸干部,但所有这些严格,都是为了村民们好。“我们又不傻,我们都知道胡书记是为我们好。”石碑坡小组长杨廷富说。
“其实他们是最朴实的一群人!一旦他们认可你、信服你,所有工作都很好开展。”胡砚说。
这个被接纳、被认可的过程,是不断付出的过程。为了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群众会开了一次又一次,每次一开就是两三个小时,群众会上的胡砚每次都苦口婆心:“知道每次为什么你们叫我进家坐我都不去吗?因为你们家里太乱了,我都坐不下去!”“你们哪家脏不脏,看看家里有没有老鼠乱跑就知道了”……
不仅这样,胡砚还要求包村人要住到村小组,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带着村民搞卫生,卫生搞好了才能上山干活。“6点半我们就放广播,一听广播响村民就知道该搞卫生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形成了生活习惯,家中哪里脏乱了就会觉得不舒服,要收拾干净。大坪村的大沙鲁小组,村民们更是把人居环境做成了标杆:不仅环境干净整洁,每家每户的鞋子都是摆成一条线、板凳摆成一条线,有人去参观后感叹说,大沙鲁的菜差不多都要摆成一条线了!县上的领导不止一次在全县大会上说:“人居环境要怎么做?请你们到大沙鲁找找答案!”
我问胡砚,那个六年前你一进去就觉得心凉的石碑坡村现在咋样了?她笑笑说,那完全是两个概念了。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挂包单位的大力扶持下,村里路修通了,房子重新建盖了,村容村貌大变样。男人们不喝“懒酒”了,要么去打工,要么参加合作社,以往那种懒散没有了。“现在一进村,迎面就是一棵百年老树。水泥路很干净,重新改造修建的房屋错落有致,文化小广场让人耳目一新。村民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不信你去看看!”
“明知道该走了,可心里却总是撂不开、放不下!”
采访胡砚时正赶上她轮休,已经连续奋战60多天的她终于可以回文山看看孩子了。村民们一看她收拾行李,以为她要走了,拉着她难过得不行:“胡书记,你不要走啊!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一看乡亲们流泪,胡砚也忍不住哭了。“咳,其实我也呆满三年了,算算时间也该走了。可这心里,就是撂不开、放不下啊!”胡砚红着眼眶说。
石碑坡村76岁的王大妈,更是把她当成了亲闺女。2018年8月,胡砚到石碑坡村入户调查,得知王大妈的儿子已在昆明某监狱服刑十多年。当时王大妈身患疾病,行动不便,想在有生之年能看上儿子一眼。为了实现老人的夙愿,胡砚主动与昆明某监区和广南县司法局取得联系,争取在春节前让老人与儿子远程视频探视。2019年1月31日,在接到探视具体时间后,她和同事去村里接了老人就往县里赶。可路程遥远,加上老人晕车,一路走走停停。来到县司法局门口已经超过探视时间3分钟。胡砚心急如焚,她干脆背起老人从大门口一口气跑了一百多级台阶,直接把老人背到了四楼探视室,并通过视频与监区民警争取了15分钟的探视时间,让老人完成了探望儿子的心愿。送老人回家时,老人抱着胡砚眼泪直流:“我的儿子都没背过我,你就是我的姑娘……”。
胡砚说,她在下拨给村还有一个“女儿”,那是返贫户王某某家3岁多的小女儿。因为王某某患尿毒症,家里因病返贫,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却只能呆在家里。看着乖巧的孩子,胡砚决定资助她以后的学业。在支付学费的同时,她还专程为孩子购置了书包、铅笔等学习用品以及衣物,在开学前送到她家中。孩子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高兴地冲着她直喊“警察妈妈!”
……
驻村虽苦,但这样的感动却温暖着胡砚的内心。
这三年的时光,胡砚满脑子想得最多的,都是怎样让当地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藏在深山里的大坪村,这里虽有最美的风景,但也有最深的寂寞。这几年,胡砚像一个陀螺,不停地转,不停地忙,顾不上家,顾不上她自己。有时候,面对空荡荡的宿舍,她也会发怔:自己远离年迈的父母和刚刚会喊妈妈的儿子,一个人来到这里,这是何苦呢?她想起上次回家时,母亲笑得合不拢嘴的样子,心中常常涌起一阵愧疚。可是,她也无法放下自己身为人民警察、身为扶贫工作者的那份使命感。
当初,看到局里要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通知时,虽然对篆角、对大坪很是陌生,她还是毅然报了名。她说:“就是想对得起自己这一身警服,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到更有需要的地方工作,为乡村脱贫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跨山越水,历尽艰辛,只为实现脱贫奔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
胡砚说,这三年,值!
(记者 窦文金)
(编辑:侯佑琴 排版:尹颖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