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山人必读 | 滇南抗战连载⑧ 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滇南抗战”

发布时间:2020-11-16 11:06:16  

第五章 全民抗战(下)

中国的青年学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山、红河地区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从抗战爆发起,文山各中等学校的师生就成为宣传抗日的生力军。为培养文武兼备的学生,云南省立开广中学成立了义勇军,义勇军军旗设计为红旗中心图案绣六峰并列,象征六诏山;田野间一水中流,象征盘龙河;河中涌出一蛟,岸上一农民持钢矛刺之,象征人民抗日。学校在教学中设立了野外勤务、筑垒教范、内务规则、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陆军礼节等军训科目,其他中等学校也设立了相应的军训科目。在课堂上,同学们以“转俗移风因材施教,肩危任重为国献身”自警,在课外则以“执笔从戎方称志士,上马杀敌不愧书生”互勉。

民众在抢修公路

当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时,河口与全国各地一样,民情沸腾,“出兵东三省,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人民群众一致的呼声。河口的学校除了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和揭露日本侵略军残杀我国同胞的罪行外,还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手中挥动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三角小旗,高呼着抗日救国的口号,宣传抗日道理,规劝市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游行队伍经过德芬街闹市区时,一些大商号如通记栈、吉兴隆、华安号等,都自动把自己店内的日货搬到街上当众焚烧,以示对日本鬼子的愤恨;居住在越南老街的华侨,在河口看见这种激动人心的情景,回去也将自己店内的日货烧毁,表示不再销售日货。

西畴中学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起到很好的鼓舞作用。

当时全校只有三个班,都办有宣传抗日的壁报,学校在宣传抗日的黑板上写着鼓动人心的训言:“练就钢筋铁骨,誓与倭奴拼命。”在宣传抗日的文艺演出中,先后表演了抗日剧《八百壮士》《大青山》《东洋魔鬼》等;歌剧排演了《红缨枪》《张老三》《细听我来讲》《募寒衣打东洋》等;歌曲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保卫大西南》《松花江上》《太行山上》等,这些抗日歌曲当时在社会上、学校中最流行。每次演出都有社会各界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场子挤得满满的。尤其公演《八百壮士》时非常成功,引起了轰动。该剧的导演是学校的杨承箕老师,董老师饰演剧中谢晋元团长,指挥作战有方,学生纪廷云(女)饰演战士,在战场上写血书,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他们的表演悲壮、激昂、逼真。战场上的枪炮声、飞机投弹声,乃至烟火效果,紧紧扣住每个观众的心弦。演到悲壮处,观众都情绪激昂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当亡国奴!”“把鬼子赶出中国去!”“抗战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这些表演活动,在抗日文艺宣传的热浪中,起到了唤起文山地区广大民众与学生抗日热情的重要作用。

参加滇南抗战的民众

陆国华在其《金平抗战期间二三事》中记载:“在我印象中,当时金平城镇的正街巷道的白粉墙上,都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引人注目的宣传壁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有两幅:一幅是一条巨蟒张开血盆大口想吞噬一位高大魁梧的抗日战士,而大蟒的咽喉已被这抗日英雄的巨手紧紧扼住,巨蟒正作垂死挣扎。另一幅宣传壁画是在广街江茂芳家的粉墙上,画上是一位雄赳赳的战士,用他那枪尖上雪亮的白刃,直插入被踩在脚下的小日本鬼子的咽喉,画的右上角大书‘为民前锋’四个大字。在这两幅画的前面,常有行人停步仰望,颇能吸引、鼓动民众。”

为了不当亡国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随时都在感动着每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学生。西畴中学先后有青年学生张继刚、杨开科、蒋尔立、何万贵、程先虞、蔡云昌、林占元、祝秀书、杨兴跃、李廷和、程先甲、蔡其志等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有的为抗日流尽鲜血战死在沙场上。

至今,在西畴县还流传着曾担任过清末二品带刀侍卫、江苏和浙江水陆两路军统领、云南护国军第五支队支队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高等顾问、陆军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高等顾问、麻栗坡督办,后隐居西畴县莲花塘香坪山的传奇人物林开武在抗战时期的一则轶事:

抗战初期,文山省立第四中学抗日义勇军进行军事训练,准备上前线杀敌,训练中曾步行来到西畴县香坪山。早已解甲归田、在山中专事开垦、种植的爱国乡绅林开武,在香坪山府宅香坪山馆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会上,林开武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许多历史故事来激励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这天,林开武款待学生们吃中午饭。上百人围坐的餐桌上,摆上了白米饭,以及两道白色的菜。见学生们面带诧愕,林开武放下手里的碗筷,向大家解释道:“同学们,我是山野村夫,今天招待大家的叫‘三白宴’。水煮萝卜虽然清淡,但借此希望同学们不要贪图享乐,要像清水煮萝卜那样清清白白做人做事”。他又指着“山药七根八珍汤”说:“这道菜是用我家园圃里栽种的蔬菜加上文山名贵药材三七做成的,东西虽然简朴,但非常好吃,它还有个典雅的菜名,叫‘龙须汆白玉’。吃了我这道菜后,希望同学们振奋起来,成为觉醒的飞龙,为国家大展鸿图;希望同学们到抗日前线英勇杀敌,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林开武话音未落,立刻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席间,林开武给学生们敬酒,并对他们说:“喝了这杯酒,祝各位上阵不流血,英勇杀敌,抗日战场上勇往直前!”

一餐简单的“三白宴”,一杯祭祀炎黄祖宗的水酒,一席慷慨激昂的话语,为学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

在红河地区,马占山率领义勇军在东北抗日的英勇事迹,也激起了河口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他们在河口小学校长唐一之的倡议下,组织成立了“河口义勇军”,准备上前线杀敌。当时报名参加义勇军的有社会青年、中小学教师、中学生80多人,每人发给军服两套,利用假期受三个月的军事训练。“河口义勇军”邀请河口独立营连长李凯担任军事教官,每天早上在学校操场上操练,中午在课堂上学习军事知识,大家个个精神饱满,士气高昂,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慨。随后,河口成立抗敌后援会,负责人是教育局局长何耀西以及唐一之。在抗敌后援会的领导下,义勇军组织宣传队上街游行,散发告同胞书,宣传抗日道理,唱救亡歌曲,演街头剧,义卖募捐,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民众搬运筑路材料

1942年12月,麻栗坡董干对汛官渡乡中心学校在乡绅骆书府的支持下,在关告举行“抗日救国运动会”,乡立各学校及董干简易师范学校师生共3000余人参加。

1942年,为宣传抗日,金平县分别建阿得博学校、妈卡坡学校。为支持阿得博学校,百姓捐出谷子为任教教师伙食及支付笔墨纸张之用;为支持妈卡坡学校,百姓捐给办学谷子80驮(每驮130市斤),独家村何汝高老人拿出20驮谷子用来支付课桌椅的费用。同年,金平县组成9人的抗日游击小组。

1943年初,马关八寨创办玉城中学,驻军团长梁铁豹及政工人员、驻八寨空军电台的技师,都定期到学校上课,进行抗日救国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教育。梁铁豹为学校写了“闻过则喜,见贤思齐”的条幅挂在校门两边;驻军第14师师长阙汉骞进行爱国抗日、保家卫国教育,向师生介绍了日寇侵入我东北、上海等地实行“三光”政策及打哑针等残暴罪行,并题词“国之英华”缎面软匾赠给学校;排长罗泽群任体育教官,对中小学生进行军训。把玉城中学学生编为中国童子军暂编2083团,一色的军服,船形军帽,蓝色领巾,配备了军杖、军号、军刀、军绳和警笛,并进行严格训练。学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文艺节目,唱抗日歌曲,每逢八寨街天,就到街上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忱。

在滇南抗战及整个抗日战争中,文山、红河地区各县区中小学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向社会劝募,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学生们省下一分分钱、一斤斤粮、一尺尺布,踊跃支援前方将士,还为支援前线防御作战出工出力、流血流汗。

同时,文山开广师范学校学生还组织戏剧和演唱救亡歌曲,如《中华男儿》《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骂鬼子》等。河口小学还演出话剧,剧目有歌颂八百壮士的《保卫四行仓库》、反映由于侵华战争导致日本国内经济崩溃的《代用品》、叙述打杀汉奸的《重逢》和《为富不仁》;此外还有歌咏剧《慰劳伤兵》、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尤其以陈景东与邓兰娇主演的《放下你的鞭子》最为吸引观众,不少人为之落泪。所演出的话剧,有些是学校师生演出,有些是与校外青年联合演出。后来,滇军第60军又从内地带回来许多抗战歌曲,这些歌曲在文山、红河地区唱得人们热血沸腾,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战斗志,提高了抗日军民的胆略和勇气。

1944年10月4日,在蒋介石发动的“10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文山地区各中等学校学生踊跃从军,参加抗战。截至当年11月止,有近百名学生参加了青年军。随着抗战的推进,坚守在滇南抗战一线的部队如第52军又在西畴县征兵500余人,在富宁县征兵300余人;这一年,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召唤下,文山地区各县(对汛)还动员了大部分知识青年从军参加抗战,共有200余名中学生、知识青年参军入伍,其中,从文山县各中等学校报名参军的有81名。

巍巍云岭盘龙波,滇南抗战壮山河。

关于文山人民的抗日热情,有文佐证。文山人王信义在其文章《云集小学的抗日活动》中提到:

1943年至1945年间,抗日战争进入到紧张阶段。为了配合和支援前线将抗战进行到底,当时的云集小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当一走进学校,就见教室的墙上和屋檐下都贴有许多鼓动抗日的彩色漫画,有《洗涤国耻》《日本侵华,等于自杀》《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日本侵华兽行》《血肉长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这些漫画,是出自肖犹老师之手,漫画主题明确,时代气息极浓,在学生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逢到“纪念周”,校长领读总理遗嘱后,讲解当前的抗日形势,号召学生尽其所能,发动家长,人人都为抗日出一份力。老师们在台下,不时带领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向日本鬼子讨还血债”“誓把日本鬼子赶进东洋大海”,每句口号,都震撼着学生们幼小的心灵,对促进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级部的各班经常出墙报,内容也多以抗日为主,插图漫画居多,全体学生根据其想象而创作。有画一只大脚踩住日本鬼子的,有用一把刺刀穿住日本侵略军的,有日本鬼子被撵下大海的,有工农兵学商手挽手筑成血肉长城的。

墙报文章以作文方式来表决心:“幼时学好本领,长大报效国家”“走上前线,英勇杀敌”……每换一期新墙报,都吸引了不少学生。各班室外的园地,所种的花草,都组成抗日口号。先在地上写出字形,宽约10-15厘米,然后按笔画挖出半寸深的泥土,再在里面撒上小麦,一周后,麦苗长出,即成绿色的字。所种的字,各班不同。有的是“收复失地”,有的是“还我河山”,有的是“打倒日本”,有的是“中国必胜”等。

抗战大后方昆明

为使抗日深入民心,使广大群众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校组成了“童子军演讲队”,挑选口才好,有演讲能力的人,结合战情,编成稿纸,背诵记熟,在街天集队上街,先以鼓声集众,然后开始进行抗日演说。地点多选在热闹之处,如大西门、小西门、望松庵、十字街、南门口等处,群众听后纷纷赞扬:“这些小学生讲的还很有道理呢!”在一个地方演讲完后,在转到另一个地方演讲的途中,“童子军演讲队”的队员们,沿街高唱抗日歌曲,有《蝴蝶儿》《没有祖国的孩子》《好铁才打钉》《长城谣》《大刀进行曲》等,其中《大刀进行曲》人人皆知,会唱者众多,有时学生们一唱此歌,就有民众身不由己地跟着唱起来,声音洪亮,响彻云霄,当唱到最后一个“杀”字时,还有人高举手臂作杀状。

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民抗战的号召下,各班老师在上课时都会作动员,要求每个学生力所能及地为抗战出一份力。我们班同学童永乾,积攒了一个星期的零食钱,到大西门(威远门)城门洞内的“献金台”前全部献出,让“献金台”的工作人员既惊讶又欢喜,感叹地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爱国之心,着实难得。”后来,大家你一文我两文地把零食钱拿来捐献,使“献金台”应接不暇。有一年,老的工作人员感动地说:“如全国都能如此,何愁日本打不垮。”所有如此举动,都是老师们辛勤教导的结果。

学校中的童训课除了出操、篮球以外,苏庆云任童训课教官时,还教学生们学“散兵前进、利用地形、捉拿汉奸、战地救护、预防毒气、防空隐蔽”等初级军事知识。

每年的儿童节和在期末放假时,中级到高级部的各班,还在校内演出抗日节目,有合唱、舞蹈和话剧,并请学生邀请家长参加。记得演出节目有《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小歌剧《梨膏糖》等。演员们身背洋糖,高声唱道:“谁吃了我的梨膏糖,叫他身体强又壮,打起日本有力量,有力量”;舞蹈《保卫新云南》,当跳到最后每个演员用手中的花棒拼成“云南”二字时,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最具特色的“叠罗汉”约20人演出,大的在下,小的在上,层层往上加,共有五层,最后造型似笔架,当最小一人倒立于顶峰时,高喊“练成铁罗汉”,众人齐声应“打倒日本鬼子”。

在每一次“劳军”演出时,戏园子(今团结旅社内)座无虚席,云集小学演出的每个抗日节目,都迎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所小学的抗日活动都进行得热火朝天、热情高涨,可想而知,整个文山地区的抗日活动会是怎样的轰轰烈烈。

(未完待续 本文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林浪平)

(编辑:李云淑 排版:龙俊贤 审核: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