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边境幸福村的幸福密码丨铁厂乡董渡村:稻香鱼肥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4-09-02 15:27:01
走进麻栗坡县铁厂乡董渡村,放眼望去,翠绿的稻苗郁郁葱葱,迎风摇曳泛起层层绿浪,时而冒出水面吐泡的鱼儿激起阵阵涟漪,稻田孕育着生机与希望。这种“稻鱼共生”的和谐景象得益于董渡村“巨型水稻+鲤鱼、鲫鱼”的稻鱼生态种养模式,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水质是影响稻田鱼品质的关键因素。在董渡高端稻田鱼示范区,政府投建的水库坝塘为该稻田提供用水保障,引入水质好的饮用水、山泉水,一水两用,满足了种稻和养鱼的高品质用水需求。
“我们在今年2月底就投放了鱼苗,比传统投放时间提前2至3个月,这样做能够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增加五个月左右的养殖周期,养殖时间越长,鱼的品质越好。”该基地运营主体麻栗坡水汪汪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芳旭介绍,基地的稻鱼种养模式与传统种养模式不同,稻田中间或者两边挖建鱼沟和鱼氹作为稻田鱼养殖中的深水区,在没有栽秧前先将鱼苗投放养殖两个月,根据秧苗生长高度逐渐提高水位,当深水区和浅水区的水位持平时,鱼就能自动顺着水势游进稻田。
据了解,今年该基地引进的新稻谷品种是巨型水稻(巨人稻),最高可以达到两米,因此稻田里的水位也会比传统水位高度高,水量多鱼增多,产量也随之提高。“我们去年进行了试种,感觉效果不错,亩产量高,传统的亩产一百多斤,我们的亩产可以达到一千多斤,效益也就起来了。”李芳旭告诉记者。
在“稻鱼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下,稻田为鱼类生长提供养料,如稻花、稻田里的藻类、小昆虫等,营养更加多元化,肉质更鲜美。鱼群穿梭田间搅动土壤,增加水含氧量的同时也帮助稻田松土肥田、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肥料的使用,二者相辅相成,进一步提高水稻和鱼群的产量,形成“稻香鱼肥,一田两收”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以稻养鱼,以鱼肥田,稻鱼共生,双赢多收。“我就是董渡村的村民,有10多年的养鱼经验。公司来我们董渡开发稻田养鱼后,聘请我来给他们管鱼,工资每个月给我3000左右。”基地养殖农户徐世忠笑着说,董渡村的稻鱼生态种养不仅为当地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公司按照‘541’机制进行分配,公司占50%,村集体占40%,剩下的10%给到农户。参与稻田养鱼的群众有土地租金收入、公司产业项目分红、务工收入等。同时,我们还与农户共享技术和销售渠道,每年给当地群众带来的收入还是比较高。”李芳旭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大稻花鱼养殖基地的投入和建设,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在提升种植养殖技能、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将董渡稻田鱼推向更高端市场,带动农户发展增收。
(记者:龚莉 张军丽 喻传宏 实习记者:余沁颖)
(编辑:董飞 排版:冯鹤 责编: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