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千年迁徙路 万里瑶乡情——文山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1 17:32:36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文山州,生活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瑶族。这个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民族,早已与这片红土地血脉相融,他们穿越千年时光,跋涉万里山河,最终在这片红土地上扎下了根。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文山州瑶族人口已达8.2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36%,成为这里第五大民族。走进文山各地瑶寨,仿佛打开一部流淌着生命力的民族史诗,每一章都写满了坚韧、智慧与灿烂的文化光芒。
瑶族是一个具有漫长迁徙史的民族。早在数千年前,瑶族的先人“九黎”“三苗”等就已在广袤的江汉地区生息繁衍。秦汉时期,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的湘、资、沅江流域及洞庭湖一带。据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所修《广南府志》记载,唐朝年间,瑶族先民从湖南经贵州迁入滇东南的广南境内,时称“苗众”(瑶族先民)。宋元以后,瑶族分若干批、多条线路迁入文山境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合影
“我们的祖先就像候鸟一样,一直在寻找适合生存的家园。”富宁县洞波瑶族乡的盘大爷这样形容。据瑶族《评皇劵牒》和“开山歌”“信歌”中记载,多数瑶族是明清时期先后从广东、广西交界的西江流域镇龙山区辗转迁入广南府、开化府定居。这支不畏艰险的民族,以脚步丈量山河,用勇气写就传奇,最终在文山的青山绿水间找到了归宿。
文山瑶族按照语言、习俗与信仰可分为蓝靛瑶、大板瑶(角瑶、盘瑶)和山瑶三个支系。其中,蓝靛瑶、大板瑶属盘瑶支系,山瑶属布努瑶支系。
蓝靛瑶以种植蓝靛、自染蓝布著称,自称“门”或“金门”——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走进马关县古林箐乡新田湾村,这是一个蓝靛瑶村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缸缸深蓝色的染缸和晾晒在竹竿上的蓝布。今年65岁的李阿婆是村里有名的染布能手,她说:“从采蓝靛草到发酵、染色,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块布要反复染二十多次才能达到理想的蓝色。”
蓝靛染料
大板瑶则因其成年妇女头顶佩戴用红布折叠而成的布板和布角而得名,自称“勉”或“尤勉”。在麻栗坡县的一些大板瑶村寨,妇女们依然保持着这一独特的头饰传统。“这块红布板是我们民族的标志,结婚时母亲会亲手为女儿戴上,象征着成年的开始。”45岁的冯大姐这样说。
大板瑶
山瑶自称“亚”或“布咋”,因多居住在石山区而得名。富宁县归朝镇龙绍村的山瑶群众回忆:“我们的祖先刚来时,这里全是石头,‘三根杈杈两面坡,三块石头一口锅’就是当时生活的写照。”如今,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山瑶群众住进了新房,有的还盖起了小洋楼,实现生活巨变。
山瑶
瑶族的传统节日丰富,涵盖支系、族群性和地域性节日,如春节、家神节、社王节、三月三节、端午节、祝著节、谷神节、七月十四节、尝新节、重阳节、盘王节等。
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关于盘王节的由来,富宁县洞波瑶族乡的师公熊跃清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代,瑶民乘船漂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漂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许下大愿后,顿时风平浪静,船很快靠了岸。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从此瑶族就在这一天纪念盘王。2015年,云南省盘王节在富宁县洞波瑶族乡举办时,熊跃清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持了祭盘王仪式。
山瑶的祝著节(又称达努节)则是祭祀始祖母密洛陀的节日。节日期间,山瑶群众会跳起独具特色的铜锣舞。富宁县归朝镇龙绍村的黄大哥说:“铜鼓在密洛陀神话中具有崇高地位,象征着权力与财富。我们迁入富宁后,因为铜鼓制造技艺失传,就用铜锣代替。”铜锣舞的鼓点时而舒缓如溪流,时而急促如暴雨,舞者随着节奏变换步伐,展现着山瑶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时代发展,瑶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在富宁县洞波瑶族乡西六村,李阿婆正在教孙女绣花。“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穿民族服装了,但我还是希望孙女能学会这门手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阿婆的话语中透着担忧,也充满期待。
绣花
近年来,文山州加大了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盘王节、铜锣舞、蓝靛瑶服饰等先后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各地也经常举办盘王节等节庆活动,为民族文化搭建展示平台。
广南县八宝镇革郎村村长韦开求介绍:“我们村成立了文艺队,不仅跳传统舞蹈,还创作反映新时代瑶族生活的新节目。去年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还拿了奖呢!”这种承古融新的实践,正是瑶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
从江汉平原到滇东南山区,从游耕生活到定居发展,文山瑶族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迁徙之路。今天,当我们走进瑶寨,听到铜锣声声,看到蓝靛飞舞,品尝五色糯米饭时,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对文化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文山瑶族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民族新的篇章。
(记者:邓廷良 罗元鹏 李正红)
(编辑:董飞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