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碧水黄墙彝寨新丨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5-08-22 09:41:55  

薄雾轻笼普者黑,孤峰倒映碧水中。八月,这片因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取景而声名远播的国家湿地公园,湖光山色与喀斯特地貌交织,宛如神仙秘境。

彝族撒尼人聚居村落仙人洞村,就在这仙境旁。然而,曾几何时,这个彝家寨子与美景格格不入:污水直排入湖、民居乱搭乱建,一度陷入“守着好风景,却赚不到好生活”的困境。

从“污水横流”到“碧水穿村”,从“风貌杂乱”到“风情满园”,蝶变,如何发生?

近日,记者来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仙人洞村蹲点,在黄墙土瓦间探寻答案。

生态宜居的仙人洞村。【文山州融媒体中心供图】


碧水归湖

“那会儿游客来划船,划过村口这段都得捂鼻子。”站在湖边,村民范云邱弯腰掬起一捧清澈的湖水,掌心的涟漪荡开一段不愿回首的记忆:“2015年前后,村里家家户户搞民宿,生活污水直接往湖里排,夏天湖面飘着绿藻,太阳一晒,臭得让人受不了。”

彼时的仙人洞村,正遭遇旅游无序开发的阵痛。随着普者黑景区声名鹊起,村民们争先恐后盖楼房、开餐馆,却没人呵护脚下的土地与眼前的湖水。

范云邱记得,那时村口的排水沟污秽不堪,雨天污水顺着青石板路往湖里淌。“很多游客说,你们这儿的水没法看,说完摇摇头就走了。”

转机始于2017年。村党支部会议室里,三十多位村民围着一张水质检测报告红了脸——普者黑湖水质降到了Ⅳ类,连灌溉用水标准都快达不到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支书范成元把报告拍在桌上,“再这么乱搞,游客不来了,子孙后代吃什么喝什么?”

一场“治水战役”就此打响。挖掘机开进村子时,不少村民站在自家院门口犯嘀咕:“埋管道要挖路,污水处理站要占用土地,这钱花得值吗?”

疑虑声中,村里的老党员们站了出来,带头拆了自家院墙边的违规厕所,把厨房排水管接入新建的管网;村干部带头跳进没过膝盖的淤泥里清淤。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的心结慢慢解开了。

整治后的村里,再也不见污秽不堪的排水沟,地下埋设的一根根管网将全村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站。

监测数据显示,普者黑湖水质从2017年的Ⅳ类稳步提升至2022年的Ⅱ类,并连续三年保持优质水平。湖边重新长出了曾经消失的水草,候鸟也一年比一年多。

黄墙焕彩

吃过午饭,钱桂良正在自家客栈小院里忙碌,庭院里三角梅盛放,与黄墙土瓦的民居相映成趣。

见到记者前来,他放下手中的活儿,邀我们参观。

“您这客栈真漂亮,是还原的彝族撒尼民居吗?”记者问。

钱桂良说:“十年前那会儿的房子可不是这样,当时要拆我家的‘小洋楼’,媳妇哭了好几宿。”

那时的仙人洞村,正陷入“盖楼竞赛”的怪圈。村民们为了多接客人,纷纷加层扩建,彝族撒尼人传统的“土掌房”渐渐被瓷砖外墙、铁皮屋顶的小楼取代。

面对发展困境,2014年,仙人洞村凝聚共识,决定拆除杂乱建筑,重塑风貌,发展旅游。

可真要推倒自家花费几十万建起的楼房,村民们谁也舍不得。“刚提出拆房时,院里的锄头都快抡起来了,有人说这是砸自己的饭碗。”钱桂良苦笑。

“我家先拆,恢复成传统样式。”关键时刻,村支书范成元站了出来,拆除了自家刚盖好的三层小楼。看着村干部以身作则、动真格,村民们的抵触情绪渐渐消散。

为了让大家看到转型的希望,村集体自筹经费,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看到人家的老院子青砖黛瓦,反而留得住游客,我们才明白自己丢了特色,再新的楼也留不住人。”

考察回来后,村里聘请专业团队深入调研,结合撒尼建筑特色制定“一户一图”改造方案——保留传统“土掌房”的斜瓦屋面、黄墙土瓦基调,融入雕花窗棂、翘角飞檐等元素。这样既留住了民族韵味,又能满足现代居住需求。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掀起改造热潮:通过争取财政支持1470余万元、申请银行贷款7000余万元、发动村民自筹4000余万元,集中投入民居改造、石板路铺设、文化广场修建和水环境治理。

三个月后,范成元家的撒尼民居率先落成。黄墙映着三角梅,雕窗里摆着传统织布机,入住率一下子比以前高了三成。

如今步入仙人洞村,黄墙土瓦映青山,处处透着撒尼风情。全村186栋民族特色客栈错落有致,3300余间客房常年客满,年旅游收入达440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

弦歌永续

仙人洞村的烟火气里,浸润着文化的气息。

村民李赵黄白天在“云之味”米线店操持生意,夜晚则换上撒尼服饰,带领文艺队为游客跳起激昂的弦子舞。

乡村旅游火热发展,如何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仙人洞村人深知,昙花一现的“网红打卡”绝非长远之计,唯有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才能行稳致远。

为此,村里积极开展撒尼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抢救工作,系统整理世代传承的古老文化,精心编排《古老的仙人》《洗麻歌》等50多个原生态歌舞,累计演出超过2500场,吸引观众20.5万人次,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找回了乡愁、留住了游客。

“民族文化是血脉,也是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游客爱看!”排练间隙,李赵黄告诉记者,“看到游客跟着学、拍手笑,就觉得值。文化活起来了,村子人气也更旺了。”

通过融合丘北各民族文化元素,仙人洞村还将壮族“三月三”、苗族“踩花山”等其他民族节庆引入村子,相继推出篝火晚会、荷花宴、挖藕捕鱼等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的旅居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的魅力不仅留住了游客,更吸引了“新村民”。临湖的“水云间”民宿里,上海退休教师杜晓军正给客人泡荷叶茶。她的民宿里,摆着收集来的老织布机,墙上挂着与村民的合影。

“杜老师,您当年一来就决定留下,当时是被啥吸引了?”记者好奇地问。

她笑着指了指窗外的荷塘:“你看这山这水,还有晚上的弦子舞,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短短七天,我就决定在这儿定居。” 

暮色四合,普者黑荷塘镀上银辉,星光与灯火在水面交织。钱桂良在客栈门口招呼客人,李赵黄和队员们踏响弦子舞步,杜晓军与客人聊着诗和远方……

炊烟、弦歌、笑语,在夜空里交融成歌。

(记者:陶晶晶 陈才艳)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