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三光村的“绿色逆袭”丨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5-08-22 09:47:50  

八月的北回归线,暑气蒸腾,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的山间地头,却涌动着沁人心脾的绿意。连片的生姜,细叶舒展;油亮的烤烟,烟叶饱满;毛茸茸的猕猴桃,缀满枝条……谁能想到,如今这般生机勃勃的三光村,曾是“石头缝里不长粮”的石漠荒原!

从“石漠秃山”到“绿色银行”,从“穷山恶水”到“乡村振兴示范村”,三光村人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逆袭之路。

西畴县三光国家石漠公园。【熊平祥 摄】


石旮旯变成“绿梯田”

“老板,这两天能不能安排无人机来打药啊?我这50亩生姜和30亩烤烟,可等不及了!”村民高仕仙站在自家台地,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擦着额头的汗水,声音中满是焦急与期待。

这段时间,高仕仙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台地和农家乐间来回奔波。暑假的游客潮,让她家的农家乐热闹非凡。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要匆匆赶往市场,精心挑选最新鲜的食材。

“以前啊,守着这些石头地,想发展产业,那简直是做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回忆起过去,高仕仙眼神中闪过一丝苦涩。

曾经的三光村,99.9%的土地是山区,70%以上的面积被石漠化吞噬,裸露的岩石成了压在村民心头的“穷根”。向石漠化宣战,成为三光村人唯一的选择。

在这场“向石要地”的硬仗中,三光村人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摸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治理法,按照“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开发”的融合模式,同步推进生态修复、水利设施、农田整治等“八大工程”。

经过系统治理,三光村换了人间:2013年以来,已完成封山育林1.7万亩,退耕还林547.3亩,荒山荒地造林1800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8%提升到现在的61%,打造了近5000亩的“石漠梯田”,成功申报国家石漠化公园4A级景区……

“现在我们村不光生态环境好,而且家家户户的土地都平平整整,种庄稼、发展产业基本上都是机械化操作,别提有多省心了。”说到现在的三光村,高仕仙笑得合不拢嘴。去年,她家50亩生姜卖了50万元,30亩烤烟进账10万元,农家乐忙活小半年也挣了5万元。今年生姜和烤烟长势好,收入也不会差。

据统计,今年三光村共种植生姜1367亩、烤烟2570亩、辣椒2150亩、其他蔬菜650亩,预计产值能达4600多万元。曾经硌得人脚疼的“石旮旯”,如今成了能生金的“绿银行”。

石头山长出“金果实”

清晨6点,三光片区4000亩猕猴桃基地已热闹起来。薄雾中,村民朱廷会弯腰穿梭在果林间,熟练地采摘猕猴桃,饱满的果实很快装满竹篮。

“采果、套袋按计件算,手脚麻利点一天能挣200元,平时修枝、施肥一天能挣120元,一年到头不愁没活儿干。”朱廷会的笑容里透着踏实。

2016年,西畴县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三光片区打造猕猴桃基地,朱廷会就成了这里的常客。施肥、修枝、采摘、分拣,每一道工序她都烂熟于心。一年到头,这里基本都有活儿干,收入稳定而可观。

生态产业的兴起,不仅让闲置的土地“活”了起来,还激活了配套服务业。在猕猴桃基地旁,江记农家乐炊烟袅袅,店主江应凯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得团团转。铁锅里的土鸡“滋啦”作响,香味顺着窗户飘出去,引得过路的游客直咂嘴。

“2017年游客多了,大家愁没地方吃饭住宿,我就把自家房子翻新,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虽说不是大生意,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江应凯一边接听订餐电话,一边翻炒着土鸡。

一到周末,农家乐总是游客爆满。原生态的腊肉、野菜等美味颇受大家青睐。几年下来,江应凯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光村出产猕猴桃。【西畴县委宣传部供图】

石漠区建成“聚宝盆”

“以前谁会来这石头山?现在每到周末,景区停车场都满了!”三光村委会主任李有装站在观景台上,望着山下穿梭的游客感慨道。

生态变好了,产业起来了,三光村又把目光投向了旅游发展上。

“咱这石漠化治理是个奇迹,台地、果园、森林都是风景,凭啥不能让外人来看看?”李有装的想法,成了全村人的新目标。

说干就干。依托国家石漠公园4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三光村先后引进浩弘农业、兴牧牧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和群众累计投资1.1亿元,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高原特色农业、林业、山地牧业资源,打造“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文化研学”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现在的三光村,已先后建成观赏栈道、“西畴精神”展览馆、猕猴桃科普厅等景点,开发了猕猴桃采摘、民俗体验等项目,让游客既能领略石漠化治理的奇迹,也能沉浸式感受田园之美。

“去年一年,来村里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光旅游收入就突破2000万元!”李有装算了一笔账。

曾经没人愿意来的“石头山”,如今成了西畴县的“香饽饽”,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下一步,我们要办水果采摘节,让游客亲手摘猕猴桃、辣椒;还要修原始森林观光步道,鼓励更多村民开农家乐,提升接待能力。”谈及未来规划,李有装眼里满是憧憬,“咱这‘绿宝盆’,得让它长出更多‘宝贝’来!”

夕阳西下,三光村的石埂上,归鸟的叫声和村民的谈笑声此起彼伏,“三保”台地里的作物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在这片曾经“山大石头多”“石窝窝里栽水吃”的土地上,绿色发展故事正在续写。

(记者:龚莉)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