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全国人大代表农宁安:发展繁荣边境经济 筑牢强边固防基石

发布时间:2021-10-14 09:36:08  

“抓好产业发展,致力群众致富,实现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为强边固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我最大的心愿。”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富宁县木杠村党委书记农宁安如是说。

2013年,农宁安高票当选木杠村村党委书记。8年来,他坚持苦干实干加油干的工作作风,始终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目标,先后探索种草养牛以及引进巴西菇、滇黄精、苦参、百香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进行种植,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企业运作的发展致富路子。培育发展了本地特色产业,引进了特色种养殖业,在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培植壮大了木杠村村集体经济。农宁安也因此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并多次获得县镇两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8年前,农宁安已是村里群众人人敬佩的致富能手。他先后担任过茶厂会计、厂长,做过野生菌贸易,经营着夫妻餐馆,年收入30余万元。那时,木杠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土地大面积丢荒。在当选为村党委书记后,农宁安深知,自己除了带领群众致富外,还要把守土固边这份职责担起来,而要留人就得有好的产业。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让边境线上“荒废的土地”尽快恢复生产。他说,“西畴精神”在我们身上就是苦熬不如苦干,把边疆守好。”

思虑再三,他多次带领班子到吉林、福建等地考察调研,又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最终探索并确定了种草养牛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找到路子,说干就干。农宁安的提议立即得到了群众的响应。2014年,在农宁安和其他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招商引资,村里成功引进了富宁县万道香集团,在木杠村投资建设万头商品猪养殖合作社和富宁好伙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以养牛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向基地四周辐射,以每亩15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200余亩用于种草。基地建起后,农宁安带领几名社员奔赴吉林省,引进西门达尔品种母牛238头和公牛1头到基地进行集中养殖,并实现了年出栏肉牛200余头的目标。

“要实现群众增收,就得把群众与产业链捆绑在一起。”为了让肉牛养殖产业能够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农宁安坚持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带领全村200多户村民加入到肉牛养殖的大军中来,实现户均年均增收一万元以上。“以前只是种点庄稼过生活,这两年养了牛后生活越来越好,去年我卖牛收入7万块钱左右。”56岁的村民陆兴平老两口就是在农宁安的带领下养牛的,目前养殖肉牛20多头。几年下来,他家用卖牛的钱盖起了三层小洋楼。

“产业单一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成效,没有达到我要求。”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农宁安发现,大量的牛粪闲置,而且影响村寨的环境卫生。如何让牛粪发挥其作用?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农宁安外出学习时发现了种植姬松茸的原材料就是牛粪、甘蔗渣及玉米秆等,而这些原料木杠村十分充足。此时一个“产业商机”在农安宁的脑海中逐渐有了雏形。学习完回到村里后,农宁安立即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前往福建考察学习,把姬松茸种植技术带了回来。通过进一步考察,他们发现木杠村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宜种植姬松茸,就通过福建老板的引荐,从临沧招商引进了姬松茸种植大户到木杠村发展种植姬松茸。为了留住外地来的种植大户,木杠村党委提出免费为种植大户提供加工场地,并率先带头参与姬松茸种植。

在农安宁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每人自筹2万元资金,建起了5个姬松茸种植大棚。经过试验种植,取得了成功,每个大棚产量高达6吨,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余元。木杠村党委通过与进驻老板商议,签订了保底价回收协议,即群众采摘的姬松茸均以每公斤8.5元的价格回收,消除了群众对销售的后顾之忧,并以每车1000元的价格收购辖区群众的牛粪和甘蔗渣。仅种植姬松茸所需的原料,就为辖区群众带来了超过10万元的收入。

2018年,因作风务实、成效突出,农安宁被推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北京参加人代会回来后,他就把村里共6种民族的部分村民组织起来,把习近平总书记“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传达给边境一线的乡亲们,农宁安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认识到,只有履好职,才能带领乡亲们谋发展。一想到这些事,他的劲头更足了。

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为带领群众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发家致富、守好边关,农安宁大胆提出在木杠村因地制宜抓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的设想,具体为:在村里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热带水果;在1000到1200米的地带发展黑木耳和姬松茸等食用菌产业,并将食用菌产业产生的大量富余有机肥用于热带水果的种植。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他组织班子成员、村组干部到福建、广西等地考察,并从福建引进了100棵百香果苗,在村子里开辟了200亩的试种田,当年就开花结果。当一个个设想变为现实,村民们热情高涨,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返回村子,村子逐渐从荒凉变为繁荣,守边固防的力量日趋强大,边境线上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如今,木杠村的百香果种植面积突破400亩,其中,村民自己种植的就有200多亩。这个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产业在木杠村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该村的优势产业。

根据木杠村典型的喀斯特丹霞地貌优势,农宁安利用河谷地带气温高、光照充足的特点,摸索出了“甘蔗上山、水果下田”的种植模式,带领大家又种植了1200亩甘蔗和1100多亩樱桃、芒果、柑橘等水果,并结合边境峡谷风光等旅游资源打造热带水果观光园,实现了木杠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并稳步向以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园林式乡村迈进。


(记者:林浪平)

(编辑:刘梅 排版:钟晓明 审核:李云淑)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