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 | 返乡创业青年罗艳的“香椿故事”
发布时间:2021-12-16 16:24:48
“刚刚拉来的香椿要放置一段时间,等会儿在上面洒点水保持新鲜。”12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麻栗坡县龙林村的香椿种植基地,只见一个小个子女生在搬运香椿,并叮嘱工人注意事项。
身着牛仔裤、白毛衣,简单扎个马尾,戴着一副眼镜,瘦瘦小小的罗艳外出闯荡十几年后,选择回乡创业。她开办了麻栗坡县富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合实际在龙林村建了香椿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发展。
“立足家乡的自然优势回乡创业,离家人近一些,还能帮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说起创业的初衷,罗艳的回答很简单。
走出大山谋生计
1984年,罗艳出生于麻栗坡县铁厂乡。长于边境大山深处,罗艳从小就看着周围的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挣不到几个钱。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地,周边有人开始外出打工赚钱。16岁那年,她背起行囊到了昆明,加入外出务工“队伍”。
初到省城,对罗艳来说是新鲜的,也是挑战的开始。只上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到餐馆里承担洗碗的工作。有一天晚上,她在街上看到有人摆摊卖小发卡,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就花了200块钱到批发市场进货,开始了白天在餐馆打杂晚上摆地摊卖发卡的生活。
后来,罗艳应聘到一家公司做勤杂工,看着他人穿得光鲜亮丽,她也想当白领。于是她咬咬牙,利用闲暇时间花钱去学打字。“别人花半年的时间就能学会,我花了一年。”罗艳说,学会打字后,她就应聘上了公司的打字员。
虽然干活轻松了一些,但罗艳还想应聘收入更高的岗位。“那时候父亲出车祸,我想多挣点钱寄回家,销售工资高一点儿,我就应聘公司的销售岗位。”罗艳回忆,当上销售后,她把客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后来她成了公司的金牌销售,并挣到了第一桶金。
罗艳优秀的工作能力得到公司负责人的赏识,他向罗艳介绍一些合伙人,并鼓励罗艳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市场。“老板鼓励我去其他地方发展,还说失败了可以再回来公司打工,我想着年轻就出去闯一闯。”24岁的罗艳怀揣着梦想前往安徽芜湖和人合伙开办工厂。由于做的是外贸加工工厂,人生地不熟、语言等都成了发展的障碍。“一开始钱差不多赔光了,还好后面坚持下来。”对于过去,罗艳并不想多谈,但凭着不放弃的韧劲,她的工厂逐渐转亏为盈。
返乡创业兴产业
在外打拼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罗艳还是想回到云南。“我妈妈身体不好,就想着我要离家近一点。”罗艳说,2017年,她结束了在安徽的事业,回到云南入股朋友在曲靖的一家装修公司并担任销售,原本经营不善的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
虽然在曲靖的生意做得不错,但是罗艳还是想回家乡。2018年,她到山东烟台游玩时看到当地有人种植香椿,由于环境、气候原因,那边的香椿是用大棚种植,每亩成本达一万元,想到家乡优越的自然条件,想到曾经看过老家一些群众在房前屋后、荒山地头零星种植香椿,她有了回家种植香椿的念头。
“麻栗坡山好水好天气也好,在这边种植香椿不用搭大棚,造价肯定要低好多。”罗艳说,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认准了一件事就要付诸行动。回麻栗坡后,罗艳到处打听哪里可以种植香椿,到处学习种植香椿的经验。只要有时间,她就到朋友的香椿基地观摩,并在麻栗坡寻找适合的土地种植香椿。同时,做过多年销售的她深知产品销路的重要性,为了寻找销售渠道,她跑了不知多少个城市,光跑市场的费用就花了七八万元。
在找适合香椿种植的土地过程中,罗艳跑了一个又一个乡镇,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看气候、看土壤、看有没有可以连片种植的地区。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龙林村找到了适合发展基地的山头。为了说服当地村民租地,她一次次地跑到涉及租地的村委会,请当地村委会干部帮忙协调租地工作,这一来二去,就耗去三四个月的时间。地租下来了,租下的山都是荒山,开荒又是个问题。除草,修路,又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就这样一直到今年7月,前前后后投入了100多万元,香椿苗才种下去。
种植的时候,刚好碰到农忙时节,当地村民都去其他基地打工。面对用工荒,罗艳咬咬牙,决定从铁厂乡拉工人到基地干活。“种苗的那个星期,每天四点多起床,我开车从铁厂拉工人到基地干活,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把苗种好。”罗艳感慨。
为了保障香椿的品质,公司从红河聘请了技术员进行指导,对种植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从种植、采摘到搬运、发货,香椿基地随处可见罗艳忙碌的身影。“我要做好示范带动作用,工人几点起我就几点起,他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罗艳说,如何打药水、如何采摘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控好,只有工人准确施工,才能有效保证香椿质量。
“这里种植的香椿要比其他地方的卖得早一些,价格也比较高,等其他地方的香椿大量上市时,我们就不销售了。”罗艳说,她种植的香椿主要是在秋冬季节销售,采摘时间大概从当年10月到次年3月,当下,基地的500亩香椿已经可以采摘。
带动乡亲同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流转当地村民的土地后,罗艳又把他们招回基地上班,保障了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基地每天固定用工15个人左右,忙时用工达到40多人。附近的村民有些来基地打工,有些跟着基地种植香椿,罗艳还热心地给前来学习的村民介绍种植方法。
大湾村小组的村民张峰跃就是跟着基地种植香椿的种植户之一。“我以前在家就种点玉米,基地来种香椿我也跟着种,虽然还没采摘,但是收入肯定比种玉米高。”张峰跃说,他妻子在基地打工,他在家种香椿,有时候他也来基地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比在家埋头种地好得多。
“他们都跟我说,艳姐,你会不会一直在这里种啊?你一直在这里种,我们就能一直打工。”说起乡亲们对她的认可,罗艳很高兴,她希望力所能及地帮助乡亲们,把麻栗坡的香椿销往更多地方。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罗艳坦言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罗艳说,现在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好,机遇也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她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罗艳介绍,由于香椿属于短、平、快项目,基地每亩投入1000元、收益能达到5000元左右。麻栗坡县高度重视香椿产业发展,决定在全县11个乡(镇)大力推广香椿种植,并由麻栗坡县富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带动全县香椿产业发展。
香椿酱、香椿面、香椿辣椒……谈及未来,罗艳信心满满。现在她的产品销往上海、山东等地,由于产量少,还处于供不应求阶段,等到种植规模扩大了,她就办一个加工厂,向知名品牌“老干妈”看齐,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深加工品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
“现在希望政府把产业路修好,降低我们的种植成本。”作为回乡创业者,罗艳希望当地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同时,建议当地能围绕当地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配备专业的人才,指导当地群众发展产业,并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使一批批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变成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
(文山日报记者:陆志芳 文山广播电视台记者:刘瑞 张军丽 古魏魏)
(编辑:徐珺 排版:龙俊贤 审核:侯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