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 | 引得“甘泉”润红土,沪滇携手兴乡村
发布时间:2022-01-07 11:25:14
引得“甘泉”润红土,沪滇携手兴乡村
--透过“水”看沪滇协作助力文山乡村振兴的实践
近年来,针对文山的现实困难,沪滇协作从“引水”、“蓄水”、“用水”、“活水”、“净水”、“治水”等环节入手,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精准帮扶,示范引领,做好“水”帮扶协作这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超过100个与水相关的沪滇协作项目。
绿色“引水”,高处“蓄水”,解决看得见用不着的难题。传统提水方式无论是用油还是用电,都有成本高的限制。针对这一难题,上海援滇干部引进上海科技企业,在文山各县市有条件的地方实施“自然能提水”、“太阳能提水”、“水闸提水”等绿色引水工程。
“自然能提水”(通过微小水利能作为动力,利用几米的水流落差,即可将水提高几百米高处,具有不用电、不用油,无须专人看守,运行成本低,绿色环保等优点)工程,广南县2021年建成的广南县董堡乡罗瓦村提水扬程260米,每天能提水1500立方,能为董保等周边3个乡镇共11198人提供用水。2021年建成的马关县仁和镇河边水库自然能提水工程,提水扬程450米,每天能提水3500立方(年提水126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项目建成后能为仁和等周边4个村委会7397人、3319余头大牲畜、4200余亩土地解决用水难题。
用工程解决缺水难题的还有丘北县,2020年在平寨乡平寨村一座提水闸——“虹心闸”拔地而起,总长3200米的水渠纵贯田间,有效地解决了上下游1000余亩土地的灌溉问题。
西畴县因地制宜实施“太阳能提水”工程,2021年,在龙树冲坝塘下游左岸新建泵房,建成3台光电两用水泵机组,同时对原有6台水泵机组进行增效改造,为5000亩猕猴桃基地灌溉和农村饮水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近年来,已在文山兴建绿色“引水”项目9个,扬程从250米到高达850米,日提水量从150立方到多达3500立方。绿色引水,不仅解决了水“看得见,用不着”的难题,还较好地解决了用水成本问题。昔日西畴炸石造地,今有沪滇科技提水,继续发扬西畴精神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为保障干旱季节用水稳定安全,破解“存不住水”的难题,上海援滇干部会同文山州、县乡村振兴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针对农村产业和饮用水短板,因地制宜,精准选址,在山坡、山顶等高处修建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分别在28个上海帮扶项目中,修建大小蓄水池超过120个,蓄水容积超过75000立方米,较好地起了用水保障作用。
西畴县的三光片区是石漠化治理的样板,随着5000亩猕猴桃丰果期的到来,对灌溉用水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助力三光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沪滇协作机制累计修建大小蓄水灌溉池10个,总容积达6500立方米,并引进稳压滴灌技术,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成后,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园的基础设施,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的困难。
砚山县阿舍乡鲁都克村委会1560亩的苹果基地,承载着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3月份果树开花,而3-5月份正是文山干旱季节,基地原来靠接雨水蓄水,灌溉用水不稳定,即影响果树坐果率也影响果实膨大期。近两年持续开展产业帮扶,修建大容积蓄水灌溉池5个,总容积达45000立方米,并实施水肥一体化设施,为苹果的质量和产量提供了安全保障。近年来,富宁县沪滇产业帮扶持续发力,建设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1550亩,发展燕窝果种植300亩、百香果种植600亩、沃柑种植650亩,以先进技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带动44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惠及脱贫群众3900余人。
精准“用水”,创意“活水”,发挥水的社会和财富效益。
让山区寄宿制学生洗澡用上热水。2019年援滇干部来到文山后发现,这里农村寄宿制学校较多,寄宿学生规模较大,加之受建设资金和建设条件限制,洗澡成了部分寄宿制学生的奢望。
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文山小组积极响应文山州“希望澡堂”公益项目建设实施倡议,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支援,上海各界积极响应,持续开展捐建“希望澡堂”行动。麻栗坡县挂职干部顾瑜远在上海读书的女儿顾晓雨,用自己多年攒积的压岁钱捐建了一所取名为“拂晓清风雨”的希望澡堂,温暖了同龄人,也感动了无数人。两年来上海各界已为文山捐建150多所希望澡堂,为37000多寄宿制学生解决了洗澡难题。马关县、麻栗坡县已率先实现了“希望澡堂”全覆盖,从细微处见证了社会慈善公益力量跨越山海,传递“上海温度”。
让深山汩汩流淌的泉水变成财富。文山市坝心乡高笕槽村,地处老君山自然保护区边,森林涵水丰富,山泉水品质好。2020年实施了桶装和瓶装水厂建设项目,今年8月实现投产运营、12月上线销售。自此,城里人也能享用到老君山的优质山泉水,原来一穷二白的贫困村,也有了自己的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造血功能,为解决村集体公益事业、开发公共服务岗位等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
让山间一塘清水活起来。人具有天然的亲水性,当我们漫步在水边时身体自然会进入松弛安稳的状态,会感受到幸福与快乐。马关县马白镇马鞍山村委会龙树脚村环山抱水(马鞍山水库),但在2019年以前,这里还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外出务工成为了主要的收入渠道,处于多年不变的“老样子”。近年来沪滇协作连续投入资金,按照“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引进公司发展了蜜桃、甜橘柚、蓝莓特色水果产业700余亩;先后实施民居、道路、休闲设施等基础施改造和建设;现在的龙树脚凭借水景一色、七彩映衬、灯光绚烂、水幕秀美、瓜果飘香、库鱼鲜甜吸引周边市民群众慕名而来,月均客流量达5万余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村、绿水青山中的“七彩”乡村,带动群众经营超市、小吃店,收入稳步增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启了马关县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模式。
激活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区位优势。西畴县香坪山被誉为文山“后花园”,在山间的大地湖水库,虽然不大,但湖水清澈,周边森林茂密,环境优美,是文山市民周末节假日的好去处。2021年沪滇协作投入资金,围绕香坪山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将水库边的原香坪山小学进行修缮改建为民宿,满足了食宿、会议、观光休闲等景区接待需求。修建了林涧步道、环湖漫道配套设施、八角休闲亭、卫生公厕、太阳能路灯等等。这些基础设施建成,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吃、住、玩”的服务功能,真正让绿水青山变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系统治理污水,还农村一片整洁优美。2020年沪滇协作实施西畴县东升片区4个村委排水排污系统改造,配套建设无害化公厕,新建垃圾处理设施。通过对排水排污系统、无害化公厕等改造,能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水到处排放,使项目区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加强,为促进该片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自2019年以来,砚山县在平远镇阿三龙等14个村委会实施整村功能提升,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建设村内污水收集系统、增设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村民洗澡室、增设垃圾收集池、新建公厕等环境设施的建设,这些村庄容貌面目一新,往昔污水横流臭气冲天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两年来,广南县按照“排污排水、村内道路硬化、活动场地、公厕、路灯”的“五件套”对12个村进行功能提升,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硬件基础,既保障了脱贫达标,也为乡村振兴打好了基础。
水,在文山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沪滇协作围绕“水”的生动实践,不是偶然的一时一地、一个项目、一个举措,是援滇干部求真务实,坚持“问情于民 问计于民 问需于民”的体现,切中了文山的现实困难,把握住了主要矛盾,着眼于群众的“急难愁盼”,做成了一件又一件群众欢迎认可的实事。
(乡村振兴指挥部)
(编辑:曾炜炜 排版:钟晓明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