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丨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稳当
发布时间:2022-01-10 10:03:25
——我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综述
2021年,我州在档防返贫监测对象17185户68264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5954户24263人、边缘易致贫户8841户35232人、突发严重困难户2390户8769人),风险消除13048户52122人,动态调整新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2160户8164人。
2021年,我州向851个村(社区),选派851名第一书记,2563名工作队员,进一步强化驻村工作队员力量。
2021年,我州组织6个专项明察暗访组、1个电话抽查组和两个数据比对组深入8个县(市)、167个(次)乡(镇)、315个(次)行政村、633个(次)村小组1040户农户,对2020年度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产业就业扶贫、扶贫资金入股风险防控及利益分配等12项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开展抽查核查。
2021年,全州共有226家企业与77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11.68万户发展产业,脱贫户“双绑”覆盖率为93.96%。
2021年,全州共下达学生资助资金9.1亿余元,其中:学前教育助学金1371.84万元、义务教育困难学生生活补助3.6亿余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3.8亿余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6848.28万元、中职免学费及奖助学金8158.39万元、高等教育奖助学金385万元。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委省政府文山现场办公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州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决策部署,通过一些列有效措施,扎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坚持“五化”监测模式,开展常态化监测和帮扶
监测网格化,强化责任压实。我州充分发挥乡村干部、驻村队员、村组党员作用,以村委会为单位将辖区内村小组划分为网格责任区,构建返贫防控责任网格化、单元化管理责任体系,对网格责任区内的所有农户进行常态化监测,每月至少开展走访排查1次,并对发现的风险户开展分析研判、提出帮扶措施、跟踪问效帮扶落实情况等,确保不让任何一人返贫致贫。
监测精准化,严把标准要求。以家庭为单位对辖区内农村户籍常住人口进行定期排查,重点关注2020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的脱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支出较大或收入骤减户,发现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纳入重点监测对象进行重点管理。
监测科学化,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州、县、乡、村四级线上线下监测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问题,利用“双月调度”工作机制,认真分析研判并制定落实帮扶措施,县、乡、村逐级落实,确保返贫致贫风险得到及时妥善化解。
监测信息化,加强数据分析。充分利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防返贫监测APP、行业帮扶部门系统数据与防返贫监测系统开展线上监测,定期开展数据筛查比对,实现信息数据共享,确保第一时间发现上报、第一时间分析研判、第一时间明确责任、第一时间整改落实。
监测长效化,建立机制推进。制定了《文山州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对监测对象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研判,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及当地资源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形成“一户一策”,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和帮扶。
探索“五个一”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创新一套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干事创业活力。我州探索建立村组、群众全覆盖的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采取“基础补助+考核奖励”的形式对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委员进行工作补助,有效激活委员干事创业活力。
坚持一个导向,发挥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领头作用。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注重在村级基层组织一线培养年轻优秀人才,强化“十有十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基固本,引导基层组织在抓党建促脱贫成果巩固、促乡村治理、促乡村振兴上担当作为,成为村级组织建设中的“领头雁”。
建立一套体系,实现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全覆盖。围绕“群众找”和“找群众”两种方式,实现监测和帮扶全覆盖。充分运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反映电话,全面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实现“群众找”;建立“四级监测”机制,做到每月一监测一分析一研判,实现“找群众”。
落实一项制度,强化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农办、财政部《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指导意见》逐步完善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制度,建立项目资产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管护主体职责明确、运行管理规范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机制。
形成一股合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目标导向和配套机制,形成一股强大合力,营造你追我赶、共同奔跑、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良好氛围。全面实施“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提升行动、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等行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落实“文山之干”,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实施产业富村工程。落实《文山州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实施方案》和《文山州关于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的实施方案》,以“一县一业”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以农林产业、乡村旅游业、康养健身业、文化产业及数字乡村等第三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实施生态美村工程。努力探索“林+禽”、“林+药”、“林+菌、“林+果”等“生态+”发展方式,通过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造绿、增绿、护绿”上做加法,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推进生态振兴。
实施文化兴村工程。以“老山精神”和新时代“西畴精神”为切入点,做深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内聚力”,推动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强化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兼具文旅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促全州文化产业、事业发展。
实施人才振兴工程。注重在村基层组织一线培养年轻优秀人才,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重点抓好农业科技特派员、生态宜居治理员、乡风文明引导员、乡村治理帮教员、集体经济项目指导员“五员”培养。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开展返乡创业,推动人才振兴。
实施组织强村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制度,把支部建到洁美村庄中,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实施示范创建工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引领,以“点”上重点突破、“线”上整体提升、“面”上逐步推进为路径,全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站在新起点上,全州上下将接续奋斗,继续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广用好“一平台三机制”,完善督促监管制度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稳当。
(记者:杨月波)
(编辑:侯佑琴 排版:李法楠 审核:李云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