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 | 文山州: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19 10:30:10
文山州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实施“一二三”行动,以加快推进高端稻谷、蔬菜、中药材、辣椒、肉牛五大重点产业“六个百万亩”基地为切口,全力推进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助农增收成效明显,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狠抓粮食生产,解决“吃粮”问题。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推动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解决群众吃粮问题。全年完成粮食作物栽种面积667.56万亩,占省下达底线指标667.2万亩的100.05%,预计粮食产量172.89万吨,占省下达底线指标169.8万吨的101.82%,按全州352.4万人计算,实现人均有粮490.6公斤。
狠抓主体培育,解决“带动”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的指导意见》精神,全力推动“双绑”覆盖率提升。全州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6145个,其中,参与减贫带贫的新型经营主体1204个,有250家企业与8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11.91万户发展产业,脱贫户“双绑”覆盖率为96.73%,有201家企业与63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三类人员”12777户发展产业,“三类人员”“双绑”覆盖率为99.63%。
狠抓产业培育,解决“增收”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聚焦蔬菜、中药材、辣椒、肉牛等重点产业,实施“一二三”行动,推动脱贫县“一主两辅”产业稳步发展助农增收。全州特色产业(除粮食)种植面积达663.34万亩,产量420.14万吨,实现农业产值380.21亿元(含生猪、肉牛),较上年同期增长14.34%。通过狠抓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2021年预计脱贫户及“三类人员”人均增收3300元,比2020年3025元增9.09%。
狠抓资金投入,解决“紧缺”问题。确实加大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对产业的投入力度,解决产业帮扶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截至12月底,全州财政涉农整合资金25.19亿元,投入产业发展14.52亿元,占比达57.64%,围绕高端稻谷、蔬菜、中药材、辣椒、肉牛五大重点产业实施帮扶项目316个,已开工项目295个,已完工项目229个。
狠抓集体经济,解决“创收”问题。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设置、登记赋码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四个方面为主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积极争取省级及中央财政扶持集体经济强村项目资金5500万元,实施经济强村项目110个,助推全州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截至12月底,全州累计有980个行政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零突破。其中,收入5万元以下的33个,5—10万元(不含)的543个,10—50万元(不含)的396个,50万元及以上的8个。
狠抓风险防控,解决“持续”问题。加大帮扶产业风险排查力度,指导各县市制定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措施,保障产业帮扶项目顺利推进、稳步发展,持续发挥带农增收作用。从5月开始对2015-2020年实施的1579个产业扶贫项目开展风险排查,截至11月底,全州风险项目21个,已消除风险项目9个,现有风险项目12个,其中,项目进度严重滞后8个,运行不正常4个。2021年排查风险项目23个,消除风险6个,其余风险项目正要求各县市按照风险防控方案,制定相关措施,尽快消除帮扶产业发展风险点,确保帮扶产业项目持续发挥助农增收作用。
狠抓动态监测,预防“返贫”问题。安排专人负责云南省“双绑”信息监测管理平台信息数据录入、更新,建立到村组的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村低收入家庭基础数据库。指导县(市)实时更新数据、加强动态监测,对未纳入“双绑”机制帮扶的农村低收入家庭及时纳入帮扶,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不因产业发展不利导致规模性返贫。
(文山州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
(编辑:刘梅 排版:尹颖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