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戴昌坡:用心扎根边疆,用情坚守国门
发布时间:2022-01-20 09:21:09
“守住!守住!大家一定要坚守住,我们的背后是祖国和亲人!”电话那头沙哑却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烙印般深深地印在田蓬镇干部群众心上。高强度的工作,365个日夜无休,在边境线上坚守疫情防控的戴昌坡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
戴昌坡,现任田蓬镇党委书记。在病床上,戴昌坡依旧心系田蓬的边境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工作。
“书记,您休息一下吧”面对同事的问候,他说:“请大家一定要履行起为国守边、为国担责的重任,我们可以倒下,但是我们疫情防控一线的党旗必须高高飘扬!”
走!
用脚步丈量边境线
田蓬镇辖20个村委会37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5个民族,辖区内国境线长达60公里,其中有48公里有陆地与越南接壤,有田蓬、龙哈、下寨、庙坝4个抵边行政村,46个抵边自然村,是中越边境疫情“外防输入”前沿阵地。面对边境一线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一直患有高血压的戴昌坡“再也坐不住了”,“走!我得去看看”,他带病上阵,深入边境一线勘察疫情,带领军警民严防死守。为做好边境一线的“物防、人防、技防”工作,山高坡陡,路不通,他就用脚步丈量60公里边境线,一步一步沿着辖区内80块界碑选址三级联防所和物理隔离网设施建设。田蓬镇为滇东南丘陵中山温和气候,夏季降雨多、蚊虫多、植被茂盛,很多界碑附近人迹罕至。下雨天道路泥泞湿滑、山路多处为直角坡度,带病的他克服着天气、环境、身体不适等因素,带着大家徒步在国境线查看边防建设。他说:“对于疫情防控,我们一定要坚守在边境一线才能遏制输入”!就是这样一位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他,一步一个脚印日复一日奔走在边境线上,用实际行动交出了零输入零感染的完美答卷。
织!
用党政军警民合力织密边境防线
为做好田蓬镇的疫情防控工作,他结合田蓬镇地处“两国三省四县十乡镇”结合部的区位特点,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积极整合驻田部队、公安边检力量,建立“一中心五网五横”网格管理模式,全面加强卡点值守和边境村管段制等方式,实现60公里的边境线上“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管控工作格局,发挥村民自防、群防作用,共建立1419个以户为单位的防控管理微网格,在边境线上设置26个固定卡点对边境通道实施24小时值守,全力筑牢边境安全稳定防线,带领田蓬镇干群一心守好边疆国门。
领!
用党组织引领边境防控活力
“我们要记住我们是一名共产党员,更要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戴昌坡这样告诫党员同志。作为田蓬镇党委书记,他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抓好抓紧抓实,通过筑牢阵地,建强组织,将党的组织建设与守土固边等中心工作融为一体,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实效性,确保农村基层党建在强边固防中始终充满活力。他带领党员同志多次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同时凝聚党员群众合力抗击疫情,热情客气的他,深受群众的爱戴。大家提到他都说:“戴书记这人很好,很实在!”也有人亲切地称呼他为“客气书记”。通过戴昌坡同志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全镇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展现了强大的工作合力,营造了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干!
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要带领群众致富,得因地制宜实实际际的去干啊!”,他结合田蓬镇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少、贫困人口多的实际,以主抓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组织各村党支部结合自身特点,以党员致富带头人为主,建立合作社、养殖场、特色果蔬种植场,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等“两新”组织组建党组织工作,以党员分类、组织分设、功能专属、特色突出的理念,将支部建在产业上,采取“大户办社、群众入股、政府扶持、支部组织”的方式,鼓励各村条件成熟、技术成熟、销售渠道稳定的种养殖大户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打造出了“百亩小米辣、千亩茶园、万亩草果林、万头生猪养殖场”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扩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同时,为抓好中草药产业培育,他带领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建成县内首个石斛组培苗基地,实现年产石斛苗60万丛,完成林下仿野生种植石斛400亩,完成重楼、山豆根、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种植800亩,实现了脱贫成效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融!
以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
作为地处边疆的乡镇党委书记,他始终立足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的高度,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的根本方向,带领全镇的汉、壮、苗、瑶、彝5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他把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记得有一次一位群众找到他,群众说到自己生病及孩子读书的事情,热心的戴书记立即按照惠民政策为贫困户解决了补助,还自己掏腰包给群众看病缓解了病情。日积月累,他还帮助群众联系就业、发展种养殖等等,看似小事,但在群众眼里,早就把他当成了自己家人。经过努力,在他的带领下,田蓬镇一条条新建公路铺展出美好的希望,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筑造起幸福的梦想,一个个美丽乡村映射着生机盎然的气象,在水边壮乡、在边境苗寨、在瑶山彝村,一张张笑脸播撒下一粒粒团结进步的种子,勾勒出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他就是这样一个能带领辖区各族儿女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引路人。
靓!
以两个标杆打造边境小康村
群众脱贫了,如何让群众过上高质量的小康生活成为戴昌坡心头上的一件大事。正在困惑之际,州委主要领导的调研讲话让他深受启发,即努力将边境村打造成为全省、全国边境小康村的示范标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东部农村示范标杆。目标明确了,就放手大干,他通过党带人、人带村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此举激活了边境村人才匮乏的“一池春水”。本地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致富能人纷纷返乡创业,并以党员、大户为牵引,开展“双强双带”、“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对贫困户、一般户、产业散户精准施策,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打造了以上寨村为代表的边境小康示范村。他通过以“不丢荒一寸土地,不落下一户群众”的思路规划该村产业,采用“长短结合,林上棚下结合”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棚内经济+林上经济+庭院经济”的产业布局,呈现出了上寨村“棚内有中草药、树上有苹果梨、林下有生姜、院外有八月瓜”的百花齐放景象。目前,该村重楼种植203亩,石斛种植400亩,黄精种植65亩,苹果梨种植650亩,生姜种植600亩,三豆根种植25亩,八月瓜示范种植5亩,金银花示范种植5亩,户均产业达31亩,按三年的发展期,预计到2024年将实现上寨村产业经济破亿元。
戴昌坡任田蓬镇党委书记以来,他的“亲民、务实、沉稳、干练、担当”的工作作风,敢于向一切困难说“不”的工作热情,“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共产党员信念,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州委宣传部)
(编辑:刘梅 排版:尹颖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