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让“五劲”成为弘扬“西畴精神”的最强音
发布时间:2022-03-09 17:25:55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沉淀,“西畴精神”已成为一面旗帜,是文山人民精神文化的底蕴,体现了边疆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甘落后、不畏困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西畴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最具体、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和实践。不论时代怎么变化,“西畴精神”永不过时,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百年交汇放歌激越,五年开篇蓄势奋进。在全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吹响“文山之干”号角、掀起新一轮“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高潮的社会背景下,一线干部职工晾晒成绩、比学赶超,营造了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力争上游的干事氛围。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懈怠。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一篙松劲”,越是爬坡上坎越应“咬定青山”。践行“文山之干”,要有十足的干劲、闯劲、韧劲、狠劲和巧劲,以五劲成为弘扬“西畴精神”的最强音。
践行“文山之干”,需要立说立行的干劲。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同志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历史上的西畴,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最集中、最突出、最直接的地区之一。在这个曾经被澳大利亚地质学家断言“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国家级贫困县,“老、少、边、穷、山”成为无法回避的区域特征。面对荒凉闭塞的生存环境、艰险难行的崎岖山路、落后贫困的生产生活,西畴人民以惊天动地的气概、感天动地的精神,喊出了“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时代最强音。西畴的发展实践启迪我们,要实现人民群众对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传统不能丢,必须大力弘扬和长期传承,因为美好生活不可能从天而降,只能靠苦干实干来创造。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文山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仍旧需要这样一股雷厉风行、扎扎实实的干劲。因为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矛盾,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化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
践行“文山之干”,需要敢为人先的闯劲。敢闯敢干既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时代体现,也是我们克难制胜的重要精神法宝。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针对云南的特殊省情和发展实际,要求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鼓励下,西畴儿女闯出了一片新天地:30年来,西畴县人民治理荒漠化面积200余平方公里,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到55%。2019年以来,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跨越,创造了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地区发展奇迹。西畴人民正是因为有了敢攀高峰、敢渡深水、敢涉险滩的精神气节,才让家乡实现了从石漠锁困到喀斯特绿洲的美丽蝶变。践行“文山之干”,需要这样一股闯劲。针对文山“常年老八”的天花板困境,面对边境安全、疫情防控、民族宗教、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源保障、生态环境六个方面的风险问题,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更要有敢为人先、敢涉险滩的勇气,扎实、细致、科学开展各项工作,以“文山之干”革命性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践行“文山之干”,需要百折不挠的韧劲。成就一番事业,往往需要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生存环境,西畴人民不悲观、不气馁、不埋怨、不放弃,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韧劲和进取精神,勇敢向大山、向贫困、向恶劣的生存环境宣战。为了修路,他们老老少少齐上阵、铁锹断了,换;手磨破了,忍;人滚下坡去,爬起来!为了治理石漠化,他们前赴后继攻坚,一点一滴改变,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坚持不懈探索出有效路径和成功模式。在铸就“西畴精神”伟大实践中,凭借硬生生地一股韧劲,闯出了一片生存发展的新天地。践行“文山之干”,需要这样一股韧劲,同时也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切实下足“绣花”功夫,让文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景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生动展现。
践行“文山之干”,需要一鼓作气地狠劲。足球比赛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临门一脚”,指靠近球门的射门,引申为整个行动中能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动作,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努力,这样的努力实为一种“狠劲”。30年来,西畴人民群众从炸石造地到综合治理,从石漠小镇到石漠绿洲、康养之城,以求生存、谋发展的狠劲,让西畴发生翻天覆地的蝶变。践行“文山之干”,需要这样一股的狠劲。面对文山发展七项短板、六大风险问题,要紧盯目标,抓住机遇,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牢记省委、省政府对文山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工作要求,围绕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加足马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硬劲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发展蓝图贯穿到文山工作的各个方面、全过程。
践行“文山之干”,需要科学管用的巧劲。“西畴精神”之所以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就在于它不是粗放式、不顾实际的蛮干瞎干,而是与时俱进、科学创新地巧干。数十年来,西畴人民在统筹谋划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从炸石造地转向综合整治、植树造林,从修路保通转向路面硬化、提档升级,从传统耕作方式转向学科技、用科技,实现“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最终呈现出西畴难能可贵的创新发展模式、经验和路径。
践行“文山之干”,需要这样一股巧劲。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分析研判形势、研究谋划发展、有效推进工作的方法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标“三个工作法”“三个马上”,用好“三个倒逼”机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精准施策,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陈明书记说过,文山是出精神的地方。“西畴精神”不仅体现了文山人民不甘落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更体现了全州干部群众奋发图强、追求跨越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历久弥新。在全州上下都紧起来、忙起来、干起来、实起来的氛围下,需要十足的干劲、闯劲、韧劲、狠劲和巧劲,以五劲成为弘扬“西畴精神”的最强音,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举措,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推进文山大发展。
(向琼)
(编辑:刘梅 排版:向传帅 审核:梁丹)